低交叉极化宽带单贴片天线设计-hy.docVIP

低交叉极化宽带单贴片天线设计-hy.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目:低交叉极化的宽带单贴片天线设计 1. 所设计天线的应用背景 近年来,个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而且,互联网的用户数也呈爆发性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手机来上网、办理业务等。现在的3G移动网络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但是这仍然需要成千上万的中继器和基站。面对这样的问题,服务提供商则想使用最少的中继器和基站数量(包括在GSM-1800频段)来节约成本。不过,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被授权使用TD-SCDMA、WCDMA和CDMA2000来提供3G服务[1]。而不同3G移动网络的工作频段是不相同的,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一种能够工作在1710-2170 MHz(在中心频率1940 MHz处带宽为23.7%)频段而能被每个服务商所使用的中继器或基站天线的设计就很有必要了。为此,本课程就对应用于GSM/CDMA 频段的中继器和基站微带天线进行设计。 2. 设计天线的关键或主要指标等的介绍 该天线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探针馈电的蜿蜒条馈电技术,获得了低的交叉极化和对称的方向图,采用空气介质基板使得天线达到更宽的带宽、更高的增益和降低制作的成本。天线的设计指标为: 工作频段:1710-2170 MHz 驻波比:VSWR<1.5 增益:≈10.5 dB 交叉极化:<-20dB 3. 该类天线发展情况 贴片天线由于其低成本、低轮廓、易于制作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在中继器和基站等系统中。然而,它自身的一个弱点就是阻抗带宽窄。通过国内外的一项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通过利用厚介质基板、低介电常数的介质板、不同的地板[2]和贴片形状[3]以及采用寄生贴片[4]等技术,可以展宽微带天线的阻抗带宽。最近有一篇关于应用于超宽带(UWB)的探针馈电的层叠贴片天线的文章[5],其阻抗带宽在VSWR<2能达到102.36%,但是其交叉极化电平太高。我们知道,交叉极化波是从馈电探针的垂直部分[6]辐射出来的,它不仅会影响主极化的方向图,还会减小天线的极化纯度[2-5]。针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一些方法来抑制天线的交叉极化,如:采用差分馈电[7]、半波枝节[8]或者是蜿蜒的枝节[9]等技术,都可以很好的抑制交叉极化波,达到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 Y. S. Zhang, and L. Y. Li,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Mobile Commerce Operation Strategy Based on 3G Technology, Pr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09), Sep. 2009, pp. 1-4, doi: 1O. II09/ICMSS.200 9 . 5305502. [2] K. L. Wong, C. L Tang, and J. Y. Chiou, Broad-band Probe-fed Patch Antenna with a W-shaped Ground Plane,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50, June 2002, pp. 827-831, doi: 10.11 09/T AP.2002.1017663. [3] R. Chair, C. L. Mak, K. F. Lee, K. M. Luk, and A. A. Kishk, Miniature Wide-Band Half U-Slot and Half E-Shaped Patch Antenna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53, Aug. 2005, pp. 2645-2652, doi: 1O.1109/TAP.2005.851852. [4] M. A. Matin, B. S. Sharif, and C. C. Tsimenidis, Probe Fed Stacked Patch Antenna for Wideband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55, Aug. 2007, pp. 2385-2388, doi: 10. 1 I 09/TAP.2007.901 924. [5] M. T. Islam, M. N. Shakib, N. Misran, and B. Yatim, Ultrawideband EH Shaped Stack Patch Antenna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roc. IEEE Wireless and Microwave T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