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软饰品2青铜的2—1
第二章 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______青铜器篇 第一节 概况 一、奴隶社会的社会状况 夏→早商→殷商→西周→东周→春秋 二、简介夏商周三代的工艺美术 1、 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文化、殷墟、西周、春秋 2、主要工艺品种有:青铜、陶瓷、雕刻、染织等 第二节 青铜工艺 一、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 1、合范法(分铸法) 2、失蜡法/模印法 3、实例解说 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曾侯乙尊盘 二、青铜时代 1、奴隶制产生 2、产生了文字(甲骨文和金文) 3、青铜工艺是反映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 司母戊大方鼎 河南安阳出土,重875公斤,高137cm,长110cm,宽78cm。 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1938年出土于宁乡月山铺,是我国现已发现的较大的方尊,此尊造型简洁优美。 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颈部饰有蕉叶纹。 ,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 三、青铜器的种类及造形 1、食器 鼎:由中腹、三足、两耳三部分组成 司母戊大方鼎、大盂鼎、毛公鼎 鬲:比鼎小,三足,足上部肥大中空 刖刑人方鬲 甗:似现代蒸锅,上为甑下为鬲 妇好三联甗 簋:圆腹、侈口圈足,西周后期,仅次于鼎 琱生簋 鼎 鼎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大盂鼎 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原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立耳、鼓腹、三柱足,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19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铭文载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 毛公鼎 西周晚期铸品,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县礼村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立耳较高,深腹,蹄足。整体造型优美,纹饰简洁,口沿下有一道重纹,下加一道弦纹,显得格外典雅清新、朴素端庄。铭文计有32行497字,是存世铜器铭文中最长者。铭文记叙了周王对臣毛公 的诰命,是一份完整的册命文书。 人面纹方鼎 商代晚期铸品。1959年于湖南宁乡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长方形体、二直耳、四柱足。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字体宏伟有力。人面纹方鼎的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丰收有关。此鼎器形雄伟,在装饰上又以人面为饰,更为孤例。人面的形象极为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青铜器精品。 兽面乳方鼎 饪食器。商代早期铸品,1974年于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原器通高100厘米,口长62.5厘米,口宽60.8厘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直口、平底、柱状空足,口沿加厚,唇边呈台阶形。器壁上部及四隅各饰兽面纹一组,共八组。下部及两侧均饰乳钉纹带,足上部饰兽面纹。兽面乳钉纹鼎为商代重器,造型准确美观,反映了商代早期的青铜铸造水平。 鬲(lì) 鬲(lì)古代炊器。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刖人守门方鬲 伯矩鬲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西周早期。盖內及器身內铸有相同铭文15字,记述伯矩受赏赐铸鬲以示纪念之事,铸造工艺高超,現藏首都博物馆。 甗(yǎn) 甗(yǎn)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ì) 。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妇好三联甗 立鹿四足铜甗 簋(guǐ) 簋(guǐ)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 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 琱生簋 琱生簋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相传原器早年出土于陕西,共有两件,其一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