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研究@嶺南 第五期 2007 年 5 月
「衣」戀一個不膚淺的學者 -- 與張小虹教授訪談
訪問/ 梁小島.黃海榮
文/ 海榮
三月上旬,嶺南大學群芳文化研究及發展部邀請了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
張小虹教授,出席 「芳艷芬傑出中國文化研究講座2007 」 ,她的講題是「時
尚、身體、Shame 代性」。她以「現代性」與「 Shame 代性」的跨語言雙關
語作為出發點,以 「恥辱作為表面」/「表面作為恥辱」的理論架構,切入
當前有關「中國現代性」的研究,清末民初的男女如何透過「文明新裝」,表
現了對西方文明怎樣的羨、對傳統服裝有何種的Shame ,從中映出時尚的流
變,與其帶來的身體經驗1 。我們也藉著這寶貴的機會跟張老師談談。
自問對張老師認識不深,於是「臨急抱佛腳」地從圖書館借來《絕對衣性戀》、
《在百貨公司遇見狼》等看看作準備。第一次聽張老師的演講,第一次看張
老師的書,腦海裡總會想起「玩味」二字,覺得她很有創意,很有趣。她的
文筆時而輕鬆,時而艱澀,時而理性,時而感性。她喜歡在俗不可耐的事物
和難懂理論裡「遊走」,她的書寫不落俗套但也不會讓人似明非懂。
所以,訪問這個「貪玩」的老師,就不想以太沉重的題目 (例如學術生涯、
理論)作開端,不想訪問氣氛太嚴肅。(結果也沒有讓我們失望吧!)
一切由她最喜歡的時裝開始,談談中港台兩岸三地的服裝意識。
香港人的服裝意識最「混搭」
「其實我覺得以服裝意識來說,香港的服裝意識是高於台灣的,也高於大陸
的。香港服裝意識來自於好幾方面,第一是城市現代性帶出的身體意識,香
港是一個高度開發的城市,也是一個資訊流通度比較發達、比較好的城市,
香港比大陸和台灣都寬容,而且香港有不同管道獲得流行資訊,所以整個城
市現代性帶出來的時尚意識是最高的。第二就是殖民現代性的問題。基本上
在台灣沒有所謂的貴族社會,時尚文化需要有名流(celebrity) 。在香港,時尚
名流的建構,是源自英國殖民地上流社會的建構,時尚名人,影星明星,它
在英國文化上流社會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可是台灣就沒有這樣的建構。香
1鄭依依,〈作家說: 張小虹 – 夢一場時尚烏托邦〉,載《明報》,2007 年 3 月 18 日。
1
港上流社會的出現,是歷史因素遺留下來的,跟台灣上流社會的形構並不一
樣。」張小虹說。
香港人喜歡「亂穿衣」,喜歡衣服的搭配,準確一點是一種「混搭」( Mix and
Match) 。「這是後現代時尚的特徵吧。「Mix and Match 」是一種創造個人風格
的假民族想像,它有很多原則,而不是一個隨意性的概念。香港人服裝的混
搭,是一種在地脈絡的「Mix and Match 」,這是因為香港歷史經驗本身是最
混搭的經驗。」
在張小虹眼中,香港是全球最混搭的社會。「我在香港的茶餐廳裡吃東西,吃
豬排公仔麵會配雞蛋,最特別的是「熱檸樂」。別處是不會有這種搭配,所謂
搭配頂多是中式加西式,你又怎會想到薑絲跟可樂可以放在一起煮,然後再
放上檸檬煮,原來是很好飲的。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混搭的社會。香港的「拼」
跟台灣的「拼」不一樣,香港的「拼」是拼合,沒有衝突性。台灣的「拼」
就是打拼,像「愛拼才會贏」、「血拼」 (shopping) ,都是有力量的,本身是
一種努力及奮鬥。」也許從香港的歷史經驗處理時尚文化,也就不難理解為
何香港人會更懂得穿衣了。
台灣的「哈日」比其他亞洲國家更強
談服裝,說時尚,無論是歐美、以至日本、韓國文化對香港的流行文化有很
深的影響,至於台灣,流行文化的影響主要來自日本。「台灣青少年的次文化
主要來自日本,這和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經驗有關,殖民經驗的親密性(Intimacy)
加上物質上的基礎有關。台灣最早的時尚概念來自日本,對於世界品牌的了
解也是來自於日本。台灣對於做西服的傳統和洋裁的認識,是在日本殖民時
期建立的。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之後,台灣的流行意識仍深受日本影響,日
本流行資訊依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即使是現在台灣青年人的流行雜誌,
最受歡迎的雜誌都是日文的,新一輩的「哈日族」如果不懂日文怎麼辦?那
麼便看看雜誌的圖片算了!」
張小虹說,80 、90 年代的「哈日」,反映日本文化在亞洲的強勢。「哈」通過
流行文化達到,例如偶像、歌手、日劇等,對亞洲各地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