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中小企业净增加数的衰退2007-9-1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注意中小企業淨增加數的衰退 【經濟日報╱社論】2007.09.15 02:01 am 日前中小企業處公布了2007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媒體從其中選擇的焦點是:打著醒目標題的「四成中小企業活不過五年」,還要加註悲情兩字。 不過,我們拿歷年來的情形加以比較,就可以發現,這並非2006年獨有的現象,也非奇特的現象。 根據2006年的資料計算,中小企業之中,其經營年限不到五年的比例,大約是38.08%;事實上這樣的比例不僅比2005年的38.34%來得低,也低於景氣更為熱絡的2000年的38.19%,更低於金融風暴前1996年的42.39%。 因此若單看此數據,隨著時間的演進,台灣中小企業生命力反而比過去更為頑強才對。 雖然台灣中小企業在短期間有幅度不小的折耗率,但由於台灣新設中小企業的家數一直有一定數量的增加,即便2001的不景氣年,仍增加9.48萬家中小企業,而2005年新增家數更達到12.5萬家,這些每年增加家數占既有家數比例也一直維持在8%以上,因而台灣中小企業家數仍能不斷成長。 而我們也都知道,中小企業在過去一直扮演著吸納就業人口的角色,以目前中小企業占整體營業額比重不過29.84%,卻養活著736萬的就業人口。 但這也正說明為什麼中小企業營業毛利率高達18%,遠高於大企業的5%不到,而最後的利潤率卻不及大企業;關鍵即在於中小企業負擔著包括人事成本的超高營業費用比例。 不過,以規模來說,除非中小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否則很難靠自己內部的調整,達到平均營業費用下降的效果。 儘管如此,隨著中小企業或產業的發展及服務更多元化的趨勢,如何善用外部力量來分擔本身的成本負擔,便成為中小企業能否持續發展或壯大的關鍵;例如,產學合作的運用,外部技術服務業或顧問業的協助,甚或與外包廠商的合作,均能使其成本降低。 同時,中小企業也必須如此,才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專注於創新及專長,以提升競爭力。 過去,一人公司別說法令上不允許,就算允許,恐怕也很難成功;但現在一人公司比比皆是,便是得利於產業群聚及商業網絡的多元及完整。 中小企業由於規模不大,承受衝擊的能力較弱,倘若又無差異化的產品或品質,很容易因此倒閉。 相較於過去,現在創業更容易,當然競爭也更為激烈;因此,廠商的起起落落較過去頻繁,也算正常。 而且現在許多中小企業的退場,常是因為經營太好被併購,而非真的倒閉。 不過,從總體來看,倘若廠商家數在短期間有比較大的改變,則便得更細究其原因; 例如,2006年中小企業家數的淨增加數為1.8萬家,遠低於去年的4.9萬家及之前的兩萬家以上,便值得進一步觀察原因。 若細看產業部門,差異最大的便是批發零售業;相較於往年動輒增加1.5萬家以上,2006年只增加了6,000家不到。 我們都知道,近年來批發零售業一直是所有服務業裡實質成長最快的產業,也是吸納就業人口比重最高的行業; 2006年家數成長幅度減緩的現象,到底是台灣批發零售市場已趨飽和? 還是短期內需市場不景氣所致? 還是批發零售市場競爭型態改變,中小企業批發零售市場已大量被大賣場或連鎖店所取代? 這些可能原因的釐清,才有助於政策的介入與協助。 另外,2007年中小企業白皮書也顯示; 在製造業裡,除了電子零組件業及精密器材業外,製造業各業中小企業家數幾乎全數下降; 就連過去幾年吸納最多就業人口,家數增加最多,並各擁有兩萬多家中小企業的金屬製品業及機械設備業,也呈現家數負成長的狀況。 無論是金屬製品業、機械設備業,或上述的批發零售業,均是現階段支撐台灣就業最重要的產業,其中小企業的增減,實值得更進一步瞭解及觀察。 【2007/09/15 經濟日報】 *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