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阅片浅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增强:绝大多数转移瘤灶均有不同程度(中等~明显)强化、形式各异 小病灶均匀、结节状强化 较大病灶呈不规则外围环状强化 少数为片状、线性脑回状强化 脑室周围强化 类似脑脓肿的光滑、薄壁、环状强化罕见 非强化的白质病灶不可能代表转移 影像学表现 男,64,食管癌化疗后1月,口角流涎 德国西门子四维128层螺旋CT 美国GE HDX1.5T超导磁共振 * * * 。 * * 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背侧丘脑。 脑肿瘤性病变 一、胶质细胞瘤 占所有原发脑内肿瘤的2%~10% WHO分级为Ⅱ级,约70%瘤体内见钙化 常见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发病率: 成人与儿童之比约为8:1、男性稍多于女性 发病高峰为35~45岁 部位:85%位于幕上、额叶多见, 瘤体界限不清,CT上多数呈略低密度、 少数为略高密度 质地不均, CT上大而弯曲的条带状钙 化具有特征性,可有囊变、出血少见 肿瘤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水肿不明显, 无或轻度强化 半球浅表肿瘤可致局部颅骨压迫性骨吸收 恶性者钙化不明显,瘤周水肿明显,强化明显 影像学表现 患者女,68岁,右上肢活动不灵20余天,加重并不自主活动1天 患者男,46岁,昏沉感,左侧肢体麻木 二 脑膜瘤 第二位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居星形细胞肿瘤之后,占颅内肿瘤的15%~20% 最常见的颅内非神经胶质类肿瘤,很可能合并NF-2,或为多中心肿瘤 WHO分类 脑膜瘤(良性)、非典型性脑膜瘤、乳头状脑膜瘤、间变(恶)性脑膜瘤 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女性多见、 儿童少见 常见部位:矢旁\镰旁、大脑凸面、蝶骨 嵴、嗅沟、鞍旁、海绵窦、 后颅窝、CPA池、枕骨斜坡 少见部位:脑室内、松果体区及视神经鞘 影像学表现 脑膜瘤(良性、88%~95% ) 轴外肿块,多为均质性,可有坏死、囊变和钙化;易引起邻近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膨隆 病灶周围不同程度水肿(压迫引流静脉) CT:肿瘤界限清楚,大多数脑膜瘤实质部分为高、略高或等密度 MRI:与灰质相比,典型者各序列均为等信号;或呈T1略低、T2略高或高信号;约10%肿瘤信号变化不定;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增强: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脑膜瘤发生部位 ↓ 大脑凸面脑膜瘤 血供:硬脑膜血管(中心区) 软脑膜血管(外周部) ↑ 脑膜瘤并钙化 患者女,50岁,外伤偶然发现颅内占位 患者女,62岁,外伤偶然发现颅内占位 镰旁脑膜瘤 NECT CECT 三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约占原发脑肿瘤的10%,多为大腺瘤(直径>10mm) 最常见的鞍内或鞍区病变,占30%~50% 成人多见,儿童仅占10% 男、女发病率比 泌乳素腺瘤≈1︰4~5 生长激素腺瘤≈2︰1 ,儿童常见此型腺瘤 皮质激素腺瘤好发于成年女性 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通常位于腺体远部 侵蚀性垂体(大)腺瘤 腺瘤起自鞍内,向上→鞍上池,向两侧→海绵窦,向下→蝶窦,最后→前、后颅窝 可有明显的肿瘤周围结构侵犯、破坏表现,累及不同部位可出现相应症状、体征 垂体癌可出现远隔转移表现 鞍内轮廓规整的实性肿块,穿过鞍膈进入鞍上池,形成“倒雪人”征或“8”字征 鞍上池闭塞、视交叉抬高、累及Ⅲ室下部 肿块挤压或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 肿瘤卒中(出血、缺血坏死)常见,短时间突然增大为其特点;钙化罕见 蝶鞍(气球样)扩大,常致鞍背、后床突及枕骨斜坡骨质破坏、鞍底下陷 影像学表现 CT:多数腺瘤呈均匀略高或等密度;少数 者表现为低、等混合密度,或为低密度 MRI:等灰质信号(典型),或混杂信号 增强:明显均一强化,卒中部分无强化 微腺瘤与腺体组织比较 T1WI呈等/略低信号(80%~90%) T2WI为等/高信号(30%~50%) 增强:2/3腺体先于腺瘤强化;余者腺瘤首先强化,时间-密度曲线为动脉供血型 影像学表现 垂体大腺瘤 NECT CECT CECT 四 脑转移瘤 占颅内肿瘤的25%~33% 原发恶性肿瘤 常为肺癌和乳腺癌 其次为胃、结肠、肾和甲状腺起 源的恶性肿瘤 10%~15%的患者查不到原发灶 部位 幕上(80%) 、幕下(20%) 70%~80%为多发转移,少数为单发 较大转移 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髓交界处, 次为小脑/鞍区/脉络丛/松果体区等部位 年龄:>40岁的成人,儿童罕见 影像学表现 多种密度/信号变化的多发、散在肿块 可伴有显著瘤周血管源性水肿,病灶小而水肿极为显著更具特征性 瘤内钙化:脑外原发肿瘤如下 常为结肠类癌/黏液腺癌、胰腺癌、骨肉瘤 亦见于肺、乳腺、子宫、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