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砂糖桔栽培技术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代,暖地可发生6代。以若虫及蛹越冬。第1代成虫在4月间出现,第2代在6月间,第3代在8月间。卵产于叶背面,每雌成虫能产卵125粒左右;有孤雌生殖现象,所生后代均为雄虫。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抑制植物及果实发育,并诱致煤烟病。 防治方法 应根据粉虱发育进度,及时进行防治。 春梢萌芽前(约2月中旬至3月上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期、第二代若虫盛发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若虫盛发期(8月上旬至9月)、第四代若虫盛发期(9月中旬至l0月)。 叶背1-2龄若虫期达50%第一次喷药防治。 药剂防治:击碎/死悄悄/勒芬 柑桔红蜘蛛 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在中国各柑橘产区,以成螨、幼螨、若螨群集叶片、嫩梢、果皮上吸汁危害,引致落叶、落果,尤以叶片受害为重,被害叶面密生灰白色针头大小点,甚者全叶灰白,失去光泽,终致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生活习性及防治 柑橘红蜘蛛的年发生代数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5-20℃左右时,1年发生12-20代左右,一般气温在12~26℃时有利于红蜘蛛的发生,20℃左右时最适。。 影响红蜘蛛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食料、天敌和人为因素等。主要受温度影响,红蜘蛛的发生有2个高峰期,常年一般出现在4~6月和9~11月。多雨不利于发生。食料则以柑橘的幼嫩组织为好,对红蜘蛛的人为影响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果园用药,适当的用药可以使红蜘蛛得到更好的控制。 当每叶红蜘蛛2~3头时开始用药,10~15d后视情况再用1次。推荐使用持效期长且不受温度影响的杀螨剂刀刀红,配合提升扩散性、渗透性和粘着性的增效剂加多收/倍倍加喷施,效果更佳。 柑桔蚜虫 防治时间: 25%以上的新梢有无翅蚜为害时,用药防治 防治药剂:(吡虫啉、高氯击碎/勒芬/死悄悄; 象鼻虫 柑桔灰象甲,鞘翅目,象甲科,棒足灰象属。别名柑桔大象甲、柑桔灰鳞象鼻虫 形态特征及为害特点 成虫体长约10.5mm,灰色,头管较粗,背面黑色。前胸背面密布不规则瘤状突,中央生黑色宽纵纹,每鞘翅上有10条由刻点组成的纵沟纹,鞘翅基部灰白色,中部横列灰白色斑纹,卵长筒形,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11-13mm,乳白色至浅黄色,头黄褐色,无足,蛹浅黄色,头管弯向胸前,腹末具刺1对,黑褐色,有假死现象 成虫为害柑桔新梢嫩叶,咬成缺口和缺孔,有时在叶柄上留下网状残绿或叶脉。幼果受害,果皮被啮食成凸凹不平的缺刻,后渐愈合成为伤疤,与低龄卷叶蛾幼虫为害相似,只是伤部面积较小。日咬伤幼果10多个。 防治方法 4月中下旬在成虫出土高峰期地面每亩撒施(毒死蜱)2-4公斤毒杀。 因为该时期还有蚜虫木虱等其它杂虫,建议向树冠喷施广谱杀虫剂死悄悄1500倍或击碎1500倍,喷药时喷射树冠下地面,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 柑桔介壳虫 昆虫纲同翅目蚧总科。柑橘等果树害虫。通称介壳虫。体被蜡质分泌物,或复有各种形状的蜡质介壳。雌成虫常不活动,终生固定在柑橘叶、茎、果上吸取汁液常见的种类有吹绵蚧、红蜡蚧 、褐圆蚧、黑点蚧、糠片蚧、矢尖蚧、和堆蜡粉蚧等。这类害虫有很多相似处。以吹绵蚧和褐圆蚧为代表说明。 防治方法 柑桔介壳虫:介壳虫防治适期为5月上中旬的幼介发生高峰期,10~15d后再用药1次;有效药剂为:丁硫克百威、杀扑磷1500倍液。 柑桔潜叶蛾 柑橘潜叶蛾,昆虫纲鳞翅目 叶潜蛾科 。柑橘害虫。成虫为银白色的小蛾,体长约 2毫米,翅展 5毫米左右。前翅披针状,翅基部有两条褐色纵纹,翅中部具“Y”字形黑条纹。翅尖有一黑色圆斑。后翅针叶形。缘毛甚长。幼虫体长 4毫米,体扁平,黄绿色。中国各柑橘区均有分布。 幼虫潜入柑橘嫩叶梢表皮下取食,形成弯曲隧道,被害叶严重卷曲,易于脱落,影响生长,尤以苗圃幼树受害较重。在叶上为害造成的伤口,常诱致溃疡病蔓延。长江流域至华南一年发生约 8~15代,夏秋两季发生最盛,以蛹或幼虫越冬。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幼虫孵化后,即潜入表皮下取食,老熟幼虫在近叶缘处把叶缘卷起包围身体,结茧化蛹。 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在80%新梢萌发不超过3毫米(米粒大小)或新叶受害率达5%左右时间隔7-10天施用具有内吸性广谱杀虫剂击碎/勒芬/死悄悄2-3次; 柑橘蓟马 柑橘蓟马在高温地区1年可发生7-8代,以卵在秋梢新叶组织内越冬,次年3-4月孵化为幼虫,在嫩叶和幼果上取食,田间4~10月均可见,但以谢花后至幼果直径4厘米期间为害最烈,幼虫共2龄,一龄幼虫体小,颜色略淡,死亡率较高,二龄幼虫大小与成虫相近,无翅,老熟时琥珀色,椭圆形,是主要的取食虫态,幼虫老熟后在地面或树皮缝隙中化蛹。成虫较活跃,尤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成虫将卵产于嫩叶、嫩枝和幼果组织内,产卵处呈淡黄色,每雌一生可产卵25~75粒,秋季当气温降到17℃以下时便停止发育。 柑橘蓟马为害状 幼果受害处产生银白色或灰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