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菌群失调与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玉丽 【正常菌群概况】 种数:500余种 体内菌重:1.0-1.5kg 构成:厌氧菌占90-99%以上,其中双歧杆菌含量高,占60%;需氧菌仅占总量的不超过5% 【正常菌群数量】 多量组:拟杆菌、真杆菌、双歧杆菌等,数量在109-1011/克大便。 中等量组:大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韦荣氏小球菌等,106-108/克大便。 【正常菌群数量】 少量组:葡萄球菌、产气夹膜杆菌、变形杆菌、假单孢杆菌、克雷伯菌属、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数量在102-106/克大便。 【生态分布】 表层:需氧大肠杆菌、肠球菌等。 中层:类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氏菌属、优杆菌等。 深层:主要为双歧杆菌、厌氧乳杆菌。 【构成类别】 共生性类型(生理性细菌): 类杆菌、优杆菌、消化球菌、双歧杆菌等。 中间性类型(条件致病菌): 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韦荣氏球菌。 致病性类型(致病菌): 产气荚膜杆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 【有益的生理作用】 形成生物屏障。 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产生内毒素及致癌物质。 防止腐败菌作用,降低内毒素水平。 维持正常肠道蠕动。 【有益的生理作用】 参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合成维生素。 降解胆固醇,形成胆汁酸。 增强免疫功能。 产生乳酸、醋酸润滑肠道。 改善对乳糖的耐受。 【有益的生理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抗衰老:消除自由基及过氧化脂质(LPO)。 防治癌症 【肠道粘膜屏障】 生物屏障。 细胞屏障。 黏液屏障。 免疫屏障。 【肠道粘膜屏障】 肠—肝轴 细菌某些酸对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雌激素的肠肝循环起重要作用。 胆汁是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之一。 肠道菌群分解尿素酶,将进入肠道的尿素转化为CO2和氨,氨经门V 入 肝,重新合成尿素氮即为肠肝循环。 【调控机制】 消化道的pH值 正常肠道运动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胆汁、粘液 肠道分泌的酶、激素、抗体等 【病因】 宿主患病:生理菌群减少或消失,潜伏致病菌剧增。 使用抗生素: 杀死有益菌,改变细菌抗原结构 降低机体的免疫排斥作用,产生耐药菌。 【病因】 其它医疗措施:外科手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X线、同位素等 精神、肉体刺激,过劳,营养不良,免疫低下 重大环境改变 老年 【引起的临床疾病】 急慢性腹泻 小肠细菌生长过度综合征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伪膜性肠炎 霉菌性肠炎 内毒素血症 内源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脓血症等。 【腹泻与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原因 构成肠道屏障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减少; 低酸导致结肠内细菌上移至小肠; 肠道细菌使脂肪代谢紊乱、胆盐代谢障碍。 【腹泻与菌群失调】 腹泻导致菌群失调原因 过度腹泻,肠道常住菌大量排出; 肠蠕动过弱或过快,影响肠道菌群比例 抗生素的应用加重腹泻。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IBD更常见于细菌丰富的大肠 细菌制品如PG—PS,LPS等可单独诱发或加剧肠道炎症 空肠切除或短路能缓解肠炎症状态 肠炎病对肠道菌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升高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二者关系密切,肠道菌群失调是慢性肝病内毒素感染产生的源头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相关 慢性肝病内毒素血症阳性率80%—92.3% 【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慢性肝病形成内毒素原因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毒素、细菌易位 肝脏清除内毒素及细菌能力降低 免疫功能降低 白蛋白降低 白细胞、巨噬细胞吞噬、杀菌能力下降 补体、调理素不足 胆汁分泌障碍 肠动力减少 肝衰时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明显降低内毒素水平,恢复肝功能 【菌群失调类型】 I型:双歧杆菌水平高,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 II型:双歧杆菌低于正常,条件致病菌同时增长,出现肠道功能紊乱 III型:双歧杆菌菌群破坏,需氧菌取代,长期肠道功能紊乱 【质的失调】 需氧菌与厌氧菌比例失调 耐药菌和致病菌比例失调 原藉菌和非原藉菌比例失调 【量的失调】 一度失调:可逆、轻度失调 二度失调:较重、不可逆失调 三度失调:严重失调(菌交替症) 【定位移植:易位】 横向易位: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四周转移,如大肠杆菌大量定植于小肠。 纵向易位:正常菌群经原位向粘膜深处转移,后经淋巴、血液转移至淋巴结、肝、脾、腹膜及全身造成感染。 【定位移植:易位】 内毒素易位 大量G 杆菌繁殖,产生大量内毒素,损伤肠粘膜造成肠粘膜通透性增强,内毒素通过肠粘膜,经门V 入 肝脏,由枯氏细胞清除 内毒素形成过多或肝病时枯氏细胞清除功能 ,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定位移植:易位】 内毒素激活细胞释放炎性介质,通过肠-肝轴 引起肠黏膜损伤,通透性增强,更导致肠细菌易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