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pdfVIP

急性心肌梗死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性心肌梗死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

2.4 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本病除了临床特征性表现外,近来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已愈来愈受到重视。按临床诊断要求,X线平片应作为主动脉疾病的常规诊断.胸主动脉瘤 和慢性主动脉夹层有时可由于平片偶然发现。X线胸片在夹层病变部位主动脉扩张和(或) 囊状膨凸,纵隔阴影的动态变化更具有诊断意义。CC,CDFI是非创伤检查的较好方法,CT 表现为主动脉真假两腔及内膜瓣,真腔受压变形,假腔内血流缓慢或血栓形成;CDFI检查在 主动脉内可见随心动周期而摆动的剥脱内膜回声(内膜瓣)。本组X线胸片检查23例发现 主动脉增宽,瘤样扩大或纵隔增宽11例;CDR检查16例,显示主动脉夹层14例;LT检查14 例确诊主动脉夹层1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例,确诊主动脉夹层6例。MRI 检查8例确诊8例。结果证实CDFI,CT,DSA,MRI对诊断本病确诊率极高。 2.5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本病药物治疗的目的为降低收缩压和心室喷射速度,从而减 少对主动脉壁的激惹。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镇静、吸氧,禁用抗凝药,镇静止痛首选静脉注射 杜冷丁或吗啡.但注意上述两药有降低血压和抑制呼吸等副作用。对伴有高血压者应尽快 降低血压,首选硝普钠20一50wmin,逐渐加RI,使收缩压降至100一120mmHg(1mmHg=0. 133kpa)为宜。Wheat认为心脏收缩力过强可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所以不论收缩压如何或 是否出现疼痛,都应用p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使左室喷射速度减慢,主动脉夹层防止扩大 或溃破。血压下降后可致咳嗽不宜使用。有人报道近端型病变者手术治疗内科疗法优于外 科治疗。本组25例采用单纯内科药物治疗暂取得满惫效果,使近端型病人得以转外地手术 治疗。手术1例,住院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瘤体破裂出血。放弃治疗2例。 主动脉夹层预后严重,发病后2天内死亡约占1/3,1周死亡者近2/3。本组发病10天 内死亡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因其症状及体征、临床表现多样化,可涉及多系统,应提高 警惕加以识别。胸片常能提示初步诊断,CDFI应尽早栓查,其诊断教感性、准确性高,CT与 DSA,MRI均是可命的诊断方法。近端型宜用手术治疗,远端型无并发症者多主张内科治 疗。慢性主动脉夹层痛可因有体远端再破人内膜而症状缓解.或因夹层血肿内血凝固或纤 维化而自行愈合。 009急性心肌梗死并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 内蒙古包头铝业集团职工医院(01404石) 李桂兰 李成华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右束支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伴有心力衰 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高死亡率,此关系国内报到较少,为此.我们回顾了近 3年来AMI并发RBBB住院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Kft(LDH)水平,严重并发 症及其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1997年12月一2000年12月本院住院的AM患者%例,AM]诊断按国际心脏病 学会及WHO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鹅39岁一83岁, 平均61岁。梗死部位:前壁39例(其中包括广泛前壁16例.广泛前壁加侧壁13例,广泛前 一 22 一 壁加高侧壁5例,前壁加下壁3例),前间壁17例(其中包括前间壁加下壁3例),前间壁加 高侧壁1例,前间壁加右室壁1例,下壁38例(其中包括下壁加右室壁9例,下壁加后壁, 例,高侧壁2例)。 1.2 方法 AMI患者人院后,即刻行ECG,CK,IDH检侧.人院第1周内.每天1次,以后隔天1次。 病情稳定后每周2次,直至出院。ECG采用日本光电公司8110P型。ECAPS12导联同步描 记,CK,LDH检侧采用酶法,CK正常值上限为,5/L,LDH正常值上限为1330/L,CK,IDH试 剂盒均来自北京中生生物工程公司,检测仪器均采用上海鸿泰生物工程公司出品的3000 型。 结 果 96例AMI共发现并发RBBB29例,占21.8%,其中24例为持续性,5例为暂时性,发病 后新发现RBB有12例.6例于首次ECG时就存在有RBBB.按梗死部位分;前壁56例中并 发RBBB23例,下壁及其他部位40例中并发RBBB6例。 2.1患者血消CK,LDH水平 29例AMI并发RBBB患者血清CK,IDH值分别为312t45/L和454t66/0/L,67例 AMI未并发RBBB患者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