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碱缓释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教学示范.PPT

茶碱缓释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教学示范.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碱缓释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教学示范

茶碱缓释制剂的制备及释放度测定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目的要求 1. 通过制备茶碱缓释制剂。熟悉缓释制剂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 2. 掌握缓释制剂释放度测定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原理 缓释制剂系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 布、代谢或排泄过程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目的 的制剂。 种类(按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透皮、腔 道用药。 缓控释制剂模式:膜控释、溶蚀型骨架片、水 凝胶骨架胃内漂浮滞留型、 缓释微丸、渗透泵型 优点(1)缓、控释制剂具有改善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可减小普通剂型给药后血药浓度的峰高比 (3)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强度,减少给药频 率。 茶碱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平喘。因其治疗范围窄(10~ 20ng/ml),制成缓释制剂可以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避免 毒性作用,并减少服药次数。 本实验制备的是茶碱溶蚀型骨架胶囊剂和水凝胶骨架 片,通过延缓药物的溶解和扩散达到缓释目的。 缓释制剂的释放度测定: 释放度: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 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照溶出度测定法项下进行,采用三个以上时间点取样。 与普通制剂市售茶碱片进行溶出度测定比较,进行缓释作用 评价。 试剂与器材 l.试剂:茶碱、茶碱片、PEG4000、PEG1500、PEG6000、十八醇、2号空胶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4000cp)、乳糖、硬脂酸镁、80%乙醇溶液、0.1mol/L盐酸 2.器材:压片机、分光光度计、研钵、烧杯、16目筛、18目筛 实验步骤 (一)茶碱缓释胶囊剂的制备 1.处方 2.操作 (1)将茶碱、乳糖粉碎过100目筛。 (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过80目筛。 (3)80%乙醇溶液的配制。 (4)缓释片的制备:按处方称取茶碱、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乳糖于研钵中,混匀,加80%乙醇溶液制软材,过18目筛制粒,湿颗粒在50~60℃干燥,干颗粒经16目筛整粒,称重,加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即得。每片含茶碱150mg。 标准曲线: 茶碱对照品浓度C(mg/ml): 0.0008、0.002、0.004、0.008、0.012、0.016 各浓度吸收度A: 0.062、0.113、0.211、0.434、0.616、0.807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A=49.603C+0.02 R2=0.999 2.释放度的测定: 取自制茶碱缓释胶囊一粒,用水润湿胶囊, 待囊壁软化后,小心将其剥去,称定重量,进行 释放度实验。 取缓释胶囊1粒或缓释片1片,照释放度测定 法(药典附录)第一法,释放介质为0.1mol/L的 盐酸溶液900ml;温度37℃,转速为100/min转, 依法操作,经1、2、3、4、6小时分别取溶液 3ml,同时补加同体积释放介质,样品立即经 0.8μm微孔滤膜过滤,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 钟内完成,分别精密量取滤液各1ml至10ml量瓶 中,用0.1mol/L的盐酸溶液定容,在272nm的波 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度。 3.普通片溶出度的测定:分别于10、20、30、40分钟取样,按上法测定。 实验结果和讨论 1.计算各取样时间药物的累积释放量(%),结果填于下表 C×D 释放量% = ———— ×100% 标示量 C: 溶出介质中药物浓度;D:溶出介质的毫升数 2.绘制百分累积释放量-时间曲线图(纵坐标为累积释放量,横坐标为时间) 3.比较不同处方茶碱缓释胶囊剂的释放曲线,作出评价。 4.比较缓释片剂和缓释胶囊剂的释放曲线,并分析之。 5.普通茶碱片在上述条件下30分钟释放量≥80%,据此评价你的缓释制剂。 思考题 1.设计口服缓释制剂时主要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2.缓释制剂释放度实验意义何在? *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1、目的要求 2、实验原理 3、试剂与器材 4、实验步骤 5、注意事项 6、思考题 1 PEG4000 5 PEG6000 1.5 2.5 4 1 PEG4000 6.5 2.5 2 1 PEG1500 6.5 2.5 3 2.5 PEG4000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