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心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心态

略论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心态 路明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心态实与其在北方时期所形成的建功立业、抗金复国的价值实现模式有关。在南归前期的时间域内,辛弃疾一方面在词中积极践行这一固化的价值模式,显示出昂扬进取的心态;另一方面由于缺失性体验的增多,辛弃疾心中的价值实现模式受到阻碍,苦闷的心态遂在其词中悄滋暗长。抽绎归纳出这两种创作心态,有助于更细致地把握辛弃疾南归前期词风的变化和形成。 历来研治辛词者,较少有人论及辛弃疾词的创作心态,有所涉及者也较多按照辛弃疾词的具体编年,作出分阶段性地处理。研究辛弃疾南归前期词的创作心态,就不能不深刻理解其北方时期的经历和思想。龙榆生先生说:“稼轩词格之养成,必居于金国时期早植根柢。”由此,北国时期应该是研究辛弃疾南归前期词创作心态的一个原初性的时间域。辛弃疾南归前期词大致指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到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间所作之词,这一期间辛词数量虽然只有七十一首,然时间跨度长达20年。同时这一时期也是辛弃疾自北而南的心理转关期,是辛弃疾词创作的初始期和形成期,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在词作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运用创作心理学以及社会分析法,力图揭示出当时辛弃疾创作心态的原貌。 一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军南下,二帝北狩。后赵构在应天仓促即位,史称南宋。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据南北半壁江山的局面。辛弃疾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五月十一日出生在济南府历城县一个叫四风闸的地方。辛弃疾被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少年时期的他亲眼看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国家沦陷和人民灾难,恢复之志慨然生之。大诗人陆游曾说“方建炎多故,群盗如林,士大夫家罹祸,有尽室不知在亡者。”辛弃疾在词《贺新郎》中深刻描写了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和心中的忧愤: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辛弃疾在词中一方面指出了对家分裂的忧患和战争带来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当时文人清谈、默循的风气,愤懑之气充盈其中。 此外蒙祖父的教育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辛弃疾从小文武双兼,一身英雄豪气,罗愿曾赞其:“文武兼资,公忠自许,胸次九流之不杂,目中万马之皆空。”国家沦陷的剧痛以及文武兼双的性格,促使辛弃疾从小就将立志报国深植心底。关于此点,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曾说: 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臣之家世,受廛济南,代膺阃寄,荷国厚恩。大父臣赞,以族众拙于脱身,被污虏官,留京师,历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以上所论,可知辛弃疾抗金复国的价值追求,是在民族矛盾激化,国家南北分裂的大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士人对待金国侵略者的心理定势。这是一种超越“小我价值”之上的“大我价值”的建构,是其价值实现模式的顶层。 辛弃疾南归之前的一次军事实践,一方面将“建功立业“纳入其价值实现模式的底层,从而使其价值实现模式最终定型;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增强了辛弃疾对其价值实现模式的自信心。这次军事行动就是参加耿京起义。绍兴三十一年(1161)一心想要“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金主完颜亮背弃盟约,率兵南下侵略,民怨沸起。其中济南农民耿京“怨金人征赋之骚扰,不能聊生”,遂聚众起义,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威震一时。此后二十二岁的辛弃疾闻讯参加了耿京起义军,表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宋史》中记载:“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其中“决策南向”表现出辛弃疾所建构的价值实现模式的外在依赖性,即依赖南宋政权。在辛弃疾看来当时的南宋政权是有希望的,重要的依据是采石矶战役的大获全胜,这在当时是一件提振士气的大事,同时也使得沉寂多年的士人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此外在另一次生擒张安国事件中,辛弃疾同样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英勇豪气。洪迈在《稼轩记》中赞叹他:“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辛弃疾回忆这次战斗经历也写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仅四句就把当日的英雄豪情和自信万分的形象展露在读者面前。 综上,辛弃疾南归之前的一系列北方经历,使其架构起了建功立业、抗金复国的价值实现模式。另一方面,自我的军事实践以及南宋政权的暂露曙光又进一步增强了其践行这一价值实现模式的自信心,从而形成了辛弃疾南归之前特殊的昂扬奋进的心态。 二 辛弃疾由北而南,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仕途经历的变化,使得其在北方时期所形成的固化的价值实现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而在这一模式下所形成的昂扬奋进的斗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