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科研中,经常要测量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但是某些物质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如对于反应: C(s)+1/2O2(g) = CO(g),因为C燃烧时不可能完全生成CO,总有一部分CO2生成,因此这个反应的△H 无法直接测得,那么该反应的反应热是如何确定的呢? 盖斯是俄国化学家,早年从事分析化学研究,1830年专门从事化学热效应测定方法的改进,曾改进拉瓦锡和拉普拉斯的冰量热计,从而较准确地测定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1836年经过多次试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4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当一个不能直接发生的反应要求计算反应热时,便可以用分步法测定反应热并加和起来而间接求得。故而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例2: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 (25℃,101kPa时) 注意事项: (1)热化学方程式乘上某一个数时,反应热数值也须乘上该数;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相加减; (3)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 △H的“+” “-”号必须随之改变。 你知道神六的火箭燃料是什么吗? 具体内容: 1. 已知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写出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2、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1)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 根据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或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或比较大小。 Q = n×(-ΔH) 比热公式:△H = c m△T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① △H = ∑E(吸) - ∑E(放) ② △H =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 – 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③ △H = ∑E(生) - ∑E(反) △H的计算数值:吸“+”放“-” 教学目标: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1、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 则反应HCl(g)=1/2H2(g)+1/2Cl2(g)的△H为( ) A.+184.6 kJ/mol B.-92.3 kJ/mol C.-369.2 kJ/mol D.+92.3 kJ/mol 复习: D 2、甲硅烷(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成SiO2和水。已知室温下1g甲硅烷自燃放出44.6kJ热量,其燃烧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H4(g)+O2(g)=SiO2(s)+H2O(l) △H=-1427.2kJ/mol 规律: “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问题 情景 此外,在生产中,对燃料的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废热的利用,也需要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1、定义: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一、盖斯定律 盖斯的生平事迹 A B 请思考:由起点A到终点B有多少条途径? 从不同途径由A点到B点的位移有什么关系? 登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相对高度有关 为了理解盖斯定律,可以以登山为例: △H2 0 △H1 0 S(始态) L(终态) △H1 +△H2 ≡ 0 以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盖斯定律: ΔH、ΔH1、ΔH2 之间有何关系? ΔH=ΔH1+ΔH2 B ΔH A C ΔH1 ΔH2 CO(g) C(s) CO2(g) H1 H3 H2 例1 C(s)+1/2O2(g) = CO(g) △H1=? CO(g)+1/2O2(g) = CO2(g) △H2=-283.0 kJ/mol C(s)+O2(g) = CO2(g) △H3=-393.5 kJ/mol +) △H1 + △H2 = △H3 ∴△H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