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2.docx

2019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案2.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精段阅读法、资料助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背一首诗,会背的和我一起背。(师生齐背《游子吟》)知道这首诗写什么的吗?(生答: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是啊,小草无法报答春光的沐浴之恩,就像小草一样,我们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平凡、细致而深沉。(板书课题:10、秋天的怀念)   二、初读课 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3.诵读课文,初析文章   (1)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明确: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课文三次写到看菊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明确:深沉、略带伤感、“我”:不耐烦、暴躁,母亲:央求、亲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揣摩细节 (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表 演相结合。)   第一次赏花(精析第一节)   首先,师边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边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 出重点分析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动作)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考试资料大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