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微生洗物遗传.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章微生洗物遗传

第八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七节 菌种选育 一、新种分离、筛选的原则与步骤: 1、获得菌种的途径: (1)根据文献资料向其他单位索取; (2)现有菌种经诱变育种,选出符合生产的新菌株; (3)根据工艺要求,从特定生态环境中分离自然菌株。 2、筛选新种具体步骤 (1)采样: (2)增殖:控制营养;控制温度和PH;加抑制剂。 (3)分离: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组织分离法。 (4)性能鉴定:菌株的毒性试验和投产性能测试。 二、诱变育种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2、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几个原则: (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3)处理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 (4)选用最适剂量: (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相关指标 (7)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 3、营养缺陷型的筛选 (1)诱发或自发突变: (2)选择:淘汰野生型,选择营养缺陷型。 (3)鉴定: (4)测定应用效果: 选择营养缺陷型方法: 青霉素浓缩法: 过滤浓缩法: 限量补充培养法: 夹层培养法: 影印培养法: (参见P228) 转导噬菌体为什么“错” 将宿主的DNA包裹进去? 噬菌体的DNA包装酶也能识别染色体DNA上类似pac的位点 并进行切割,以“headful”的包装机制包装进P22噬菌体外壳, 形成只含宿主DNA的转导噬菌体颗粒(假噬菌体)。 因为染色体上的pac与P22 DNA的pac序列不完全相同, 利用效率较低,这种“错装”机率一般仅约10-6-10-8 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但必须 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 以前进行包装。 普遍性转导的基本要求: (参见P228) 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 进入受体的外源DNA通过与细胞染色体 的重组交换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 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但其 携带的基因可经过转录而得到表达。 特点: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 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DNA不能复制,因此群体中仅一个细胞含有DNA, 而其它细胞只能得到其基因产物,形成微小菌落。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参见P229) 温和噬菌体感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上 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 溶源菌因诱导而发生裂解时, 在前噬菌体二侧的少数宿主 基因因偶尔发生的不正常切 割而连在噬菌体DNA上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 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转移到受体菌中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λ裂解时的 不正常切割:包含gal或bio基因 (几率一般仅有10-6) 缺陷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能够象正常的λDNA分子一样进行复制、 包装,提供所需要的裂解功能,形成转导颗粒。 但没有正常噬菌体的溶源性和增殖能力,感染受体细胞后,通过 DNA整合进宿主染色体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 局限性转导与普遍性转导的主要区别: a)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DNA一起 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中。而普遍性转导包装的 可能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b)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定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别基因 导入受体,故称为局限性转导。而普遍性转导携带的宿主基 因具有随机性。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参见P229)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一个与转导相似又不同的现象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使之发生溶源化,因噬菌体的基因 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而使后者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 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 a)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 b)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 定义: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 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 感受态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参见P229) (competent cell) 自然感受态与人工感受态的不同? 自然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 受细菌自身的基因控制; 人工感受态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 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该过程与

文档评论(0)

151****14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