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文四声韵-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434
PAGE
收稿日期:2015年1月19日 發佈日期:2015年1月24日 頁碼: PAGE 1/ NUMPAGES 5
《古文四聲韻》所引“古孝經”字形考論
(首發)
曹景年
《古文四聲韻》是一部古文字形的資料彙編,由北宋夏竦於慶曆四年(1044)編成,共徵引古書、碑刻等資料100餘種,收字形9000多個。《古文四聲韻》有多種版本,本文所用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冊。在體例上,《古文四聲韻》以《切韻》平上去入四聲為綱,分為五卷(平聲分二卷),以楷體字頭作統領,每個字頭下收該字的古文或隸古定形體,其數少者一、二,多者數十個。由於其所錄古文形體與《說文》頗有異同,故其真实性與學術價值長時間受到學者懷疑。20世紀以來,隨著考古事業的蓬勃發展,各類簡牘帛書大量出土,《古文四聲韻》中的傳抄古文日益引起學界的重視,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徐海東的《古文四聲韻疏證(一二三卷)》、王丹的《汗簡、古文四聲韻新證》、李綉玲的《古文四聲韻古文探賾》、李春桃的《傳抄古文綜合研究》等,更是以博士論文的深度,對《古文四聲韻》進行了綜合研究。但是,當前的研究多從純文字學的角度入手,僅限於對字形源流的考釋,而對於利用該書字形研究其來源文獻方面,還稍顯薄弱。本文擬嘗試從這一角度,選取其書徵引的“古孝經”來專門研究。
《古文四聲韻》有多種版本,本文所用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冊。
《古文孝經》的流傳,在中國學術史上是一大疑案。概括來講,其歷史流傳过程大致可分為六個階段:(一)漢武帝時發現於孔子故宅,傳說孔安國曾為之作傳,西漢末劉向整理,東漢衛宏、許慎等曾傳習,其後下落不明;(二)隋代與孔傳一起復出,為劉炫所得並得到弘揚,但時人多疑為偽書,唐末五代再次亡佚;(三)唐大曆年間出土一本科斗文《孝經》,韓愈曾得見,但其後流傳不明;(四)宋初句中正、郭忠恕、夏竦等頻繁提到“古孝經”並引用其字形,但其所引到底何本尚不明了;(五)宋司馬光從皇家秘府中得一《古文孝經》,隸定並作《指解》,其後此本大興,多人註解,流傳至今;(六)清初從日本回傳一本《古文孝經孔傳》,但學者多認為是日本人偽作,但經也有些學者經過詳細考察,認為該書應是隋劉炫本在日本的流傳。《古文四聲韻》(以下簡稱夏書)成書於宋初,正是《古文孝經》流傳的關鍵時期,其中徵引“古孝經”近340字,而《孝經》全文也只有1800字左右,通過考察這接近《孝經》全文四分之一篇幅的古文字形,將會得出當時《古文孝經》流傳的豐富信息。
一、收字概况及字形略疏
夏書共收“古孝經”單字339個(已剔除重複出現的15個),加上一字多形,不同字形共415個。為方便後文討論,先就夏書若干技術性問題進行疏釋。
1、字形重出
夏書“古孝經”字形有15字重複出現,都是多音字,因分屬不同的韻部而重複出現。重出字形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微有差異,當是抄寫問題,未必來自不同的版本。
字形相同的有(遺),卷一11上平聲、卷四6去聲。本文標注夏書字形來源體例為:卷次+原書頁碼,此處是卷一第11頁,原書每卷頁碼均重新編排。(閒),卷一36上平聲、卷四23去聲,去聲隸定為“間”,誤。(當),卷二17下平聲、卷四39去聲。(不),卷三32上聲、卷五10入聲。(後),卷三32上聲、卷四43去聲。
本文標注夏書字形來源體例為:卷次+原書頁碼,此處是卷一第11頁,原書每卷頁碼均重新編排。
字形微異的有:“離”,卷一8上平聲、卷四3去聲。“妻”,卷一21上平聲、卷四13去聲。“喪”,卷二18下平聲、卷四39去聲。“藏”,卷二19下平聲、卷四39去聲。“行”,卷二20下平聲、卷四40去聲。“取”,卷三11上聲麌韻、卷三33上聲厚韻。“弟”,卷三12上聲、卷四13去聲。“厚”,卷三32上聲、卷四44去聲。“後”,卷三32上聲、卷四44去聲。“悖”,卷四17去聲、卷五12入聲。
2、字頭隸定訛誤
夏書在字形隸定方面有不少訛誤,列舉如下:
卷一7,夏書隸定為“羲”,經文無“羲”,應為“義”,夏書未收“義”字,正是因為該字形誤入“羲”字形下。
卷一15,夏書隸定為“魚”,字形確為“魚”,但經文無“魚”,應假借為“吾”,古“魚”、“吾”音近互通。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2年,第520頁。“吾”字下有(卷一
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吉林大學2012年,第520頁。
卷二13,夏書隸定為“楊”,但經文無“楊”。此字形與《說文》手部“揚”字古文同,故此處亦應為“揚”。日系諸多抄本作“敭”,正是此字的隸定,參下文。關於訛誤原因,李春桃認為是由於“楊”、“揚”前後排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L∕T 637-2019 电力用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pdf VIP
- RoboSim虚拟机器人第三课-灯如流水.pdf VIP
- 22、啊哈C语言!逻辑的挑战(修订版)-2020-01-05.pdf VIP
- 《有余数的除法》.pptx VIP
- 山东第四届结构设计竞赛手册(终稿).pdf VIP
- 气排球比赛记分表格模板.doc VIP
- CMA测试试题培训资料.doc VIP
- 超星尔雅学习通《中华诗词之美》章节测试答案满分版.doc VIP
- 幼儿安全教案:会惹祸的阳台.doc VIP
- 第三单元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二化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