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谏》优秀教案
《求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训练翻译技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文化背景(见课件)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
2、唐太宗的故事
3、《贞观政要》的相关知识
三、研习课文
(一)研习课文第一段
1、让学生读第一段,结合学案上的相关练习解决本段重要文言知识
2、师生一起疏通文言翻译
3、提问:唐太宗说这番话的主旨是什么?
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
提问:唐太宗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先以照镜比喻,提出“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的观点;然后假设了“主自贤,臣不匡正”的情景,表明了臣不匡正君之过失的危害。接着从反面加以阐述,并列举隋炀帝君臣的例子作为佐证;最后提醒吸取历史教训,殷切希望臣子们“极言规谏”。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
过程同上
提问:(1)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2)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三)研习课文第三段
过程同上
提问: 这一节唐太宗的话主要有哪两层意思?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四)研习课文第四段
过程同上
1、知识说明:“天心”该如何理解呢?
??? 明确: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宣称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的儿子,是“代天巡狩”,但封建王朝的理论家们也不忘给这种没有限制的皇权以一定的限制,方法之一就是借用天的名义。比如《周书》中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指出如果你没有德行,即使你是皇帝,上天也是不会辅助你的,相反却可能会惩罚你。唯恐“为百姓所怨”则容易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有很强的民本主义的倾向,不管历代统治者在实际中怎么压榨百姓、摧残百姓,在口头上都是以万民父母自居的。中国的老百姓富有坚韧的精神,不到实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会一直忍耐下去,但这种怨滞不通的情况积蓄久了,一旦爆发出来,势必给君主专制下的国家致命一击,历朝统治者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唐太宗更是多次引用“君舟民水”的比喻来说明“水能载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