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讨论: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判断的标准: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马克思 【2013海淀二模】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文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①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 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②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从①、②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4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4分) 影响: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4分) 选答①: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及文化和生活方面的一系列汉化措施。(4分) 选答②: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4分)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 -牛耕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耙地 甘肃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耙地 北朝-邢窑白釉深腹碗 北朝-黄釉绿彩四系罐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的原因 1. 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 南方社会稳定,统治阶级重视经济发展。 3.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013海淀一模】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所以撞击是有的,但不激烈,很快就和平共处了。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佛教只好迁就现实,暂时韬晦。在东汉三国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有不少讲到孝的地方,“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撞击阶段一过,吸收阶段便随之而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 ——摘编自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阅读材料一,以佛教传人中国为例,简要说明文明交流中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大影响。(8分) 过程:汉朝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提倡的孝道相冲突。(2分)东汉时期佛教开始适应本土文化,在佛经中也提倡孝敬父母,与本土文化协调,相互吸收。(2分) 举例: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对儒学形成挑战,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2分)宋朝时,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2分) 从《齐民要术》看北朝历史 《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尤其是北朝时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农、林、牧和部分手工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 农业生产经验:均田租调,耕耙耱 畜牧业技术:少数民族南下,民族融合 手工业技术:灌钢法、成熟白瓷 精耕细作: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楷书鼻祖 三国钟繇 王羲之《兰亭序》 顾恺之《女史箴图》 英国大英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