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微生物在环境循环中手的作用
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生物所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一方面被合成为有机物,组成生物体;另一方面,这些有机物又被分解为无机物质返回大自然。 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O、N、S、P、Fe等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称物质循环 循环种类:碳、氧、氮、硫、磷、铁、锰及各种有毒或无毒污染物的循环。 循环方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其中生物起到主导作用,而微生物在生物作用中又占了极重要的地位。 内容 含碳物质: 一碳(二氧化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和六碳化合物,二糖,多糖(纤维素和淀粉),脂肪及蛋白质等。 碳循环过程: 以CO2为中心,植物和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动物以植物和微生物为食进行碳转化,并在呼吸中将部分有机碳化合物分解为CO2; 当生物死后,所含有机碳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CO2,回到大气中,完成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CO2动态平衡:大气中CO2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及微 物呼吸,20%来自燃料燃烧,其中5%的CO2通过植物和微生 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CO2占 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温室效应:绿色植物大量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结果导致CO2浓度升高。 温室效应危害: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土壤沙漠化加剧;物种减少 采取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使用 微生物在天然含碳化合物转化中的作用 (一)纤维素(cellulose)的转化 (植物细胞壁结构多糖)(一大类生物资源) 葡萄糖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无分支的多糖 (一)纤维素(cellulose)的转化 纤维素(cellulose): 是由葡萄糖构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残基,分子式为(C6H10O5) (1400-10000) 纤维素来源:树木、农作物秸秆和以这些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废水,如 造纸、印染废水等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作用纤维素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有好氧和厌氧微生物 纤维素酶所在部位:细菌的纤维素酶结合在细胞表面,为表面酶;真菌和放线菌的纤维素酶为胞外酶,可分泌到胞外,通过过滤和离心可得以分离 纤维素分解过程:首先必须经过微生物胞外酶(水解酶)的作用,使之水解成可溶性的葡萄糖后,然后进一步被微生物吸收和分解 例1 如何以小麦秸秆为原料,通过废物资源化生产生物燃料-乙醇 (二)淀粉的转化 (四)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转化 (五)果胶质(pectin)转化 第二节 氧循环 大气中的O2(包括水体) 第二节 氧循环 O2来源:空气中氧气含量约21%,主要是由陆地和水体中的 植物及藻类等光合自养生物合作用放氧。 O2分布:在大气中分布均匀;而在水体中有垂直方向上 的变化,即表层水溶解浓度较高,而深层和低 层则相对较低。 O2循环:人、动物及好氧微生物新陈代谢时耗氧;所消耗 的氧由陆地和水体中的植物及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放氧来补偿。 第三节 氮循环 一、氮循环过程 空气中的氮气被自由生活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自生固氮微生物固定成氨态氮,并转化成硝态氮被自身和植物所利用; 豆科植物中根瘤菌固定分子态氮气为氨态氮被该植物吸收合成植物蛋白; 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氮化合物被动物食用,转化成动物蛋白; 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尸体及排泄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以氨的形式释放出来; 在有氧的条件下,氨通过消化作用氧化成硝酸,生成的氨盐和硝酸盐可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利用; 在无氧条件下,硝酸盐可被反硝化形成氮气返回大气。 二、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固氮作用:分子态氮被转化成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合物的过程称为固氮作用。 氨化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合物产生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 硝化作用:微生物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和一氧化二氮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三、氮源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三、氮源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降解蛋白质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 状芽孢杆菌及马铃薯芽孢杆菌 兼性厌氧菌:变形杆菌、假单胞菌 厌氧菌: 腐败梭状芽孢杆菌、生孢梭状芽孢杆菌 此外,还有曲霉、毛霉和木霉等真菌以及链霉菌(放线菌)。 降解机理 三、氮源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三、氮源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三、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