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代的片文学理论和批评.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的片文学理论和批评

第六章 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唐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文论和诗论开始分道扬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把诗和文放在一起来探讨的。但是到了唐代,因为诗歌的发展达到空前的兴盛,人们对诗的特点、文和散文的界限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人们也就把它们分开来探讨。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和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有密切联系。六朝时期,文学注重辞藻雕琢。 唐朝文章从骈俪体发展到散文体。唐朝统治者科考取士分两个内容,一个是诗赋,一个是作策论。诗赋是韵文,策论是散文,所以也就促使了诗与文的分野。总之,唐代是文论和诗论的分道扬镳,表明人们对文学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化。 第一节 唐代的文论(上) 唐代的文论,是在批判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的基础上形成的。隋朝的统治阶级就曾经要求建立一种质朴的文风。隋文帝杨坚曾经向全国发过一个禁止文风华靡的布告。 隋朝的大臣(侍御史)李谔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激烈地批判齐梁的文风,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他站在过去正统儒家的思想高度上,单纯强调了文章为政教服务并没有注意文学本身的特点。 另外隋朝的大儒王通在他的著作《中论》里也从正统儒家的老观点出发来攻击六朝文风。他的正面观点很陈腐,强调文章要“上明三纲,下达五常”,而对于文学本身的特点,他也是不重视的,甚至发挥孔子的“游于艺”的观点,表现出轻视文学的见解。隋代人只强调政治教化而不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文学理论上没有建树。 真正在文论上有所建树的是唐代人。他们不是用陈腐的观点去反对形式主义,而是充分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对文学的特点有深入的研究。所以他们不但取得了收效,而且他们的文论在后世也很有影响。唐代的文论家我们学习最重要两家,一个是盛唐的刘知几,一个是中唐时的韩愈、柳宗元。 刘知几《史通》中的文论见解 刘知几,字子玄,唐玄宗时曾参与编修国史,写了著名的《史通》。《史通》是一部史学著作,是讲写历史的方法。《史通》虽是一部论历史学法的书,但《史通》中相当一部分的见解,既是刘知几的史学观,也是他的文论见解。 首先,刘知几提倡真实性。史传散文讲实录,孔子的《春秋》“不虚美,不隐恶”。在文学理论上来看,就是主张反映事物要真实。刘知几在《史通?鉴识篇》说:“历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他批评六朝时的历史家,在写历史的时候“大抵皆华多于质,理少于文,鼓其雄辞,夸其俪事”。 正因为六朝的历史家记事总追求对仗、骈俪,所以记事时也就失去了真实性。他举例说“假有辩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由率尔而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郦叟就是汉代的郦食其,曾以雄辩之才折服过刘邦。 周昌也是汉代人,是跟着刘邦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忠臣。这个人梗直,但缺乏口才,一着急就结巴。所以“吃若周昌”。《史记》直接写出了这个人结巴的语言,非常生动。 子羽是春秋郑国的大臣,经常出去当使节,所以也叫行人子羽。他很善于外交辞令。仲由是孔子的徒弟子路,他在孔子的弟子中属于性格豪爽的。孔子提问题,他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 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他们说话的风度、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正的历史家应该真实地写出他们的语气来。反之,如果象六朝时代的历史家那样,一律用骈俪的文字来写他们的语言,那就不得不“一概而书”,把他们的话写得完全相同,这样也就掩盖了人物真实的个性。 刘知几又主张写历史事件,在叙述的时候应当简练。他在《叙事篇》说:“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为工者,以简要为主。”他批评六朝人写的历史废话太多。“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刘知几主张简练,也是针对六朝的骈偶风习提出来的。 刘知几于文章主张简要,并不是脱离内容表达单纯求简练,而是要作到“文约而事丰”。所以,他主张简练,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上的精练。正是从这种见解出发,所以他提出“用晦”的主张。刘知几所谓“用晦”并不是晦涩,而是语言精练而含义深刻,内容丰富而完整。 刘知几在《史通》中举了用晦的具体例子。比如《左传》写楚王去巡视军队,对三军的感动只用了几个字:“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用几个字作了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把当时前线上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读来余味无穷。 刘知几又举了《汉书》的例子。《汉书》上说翟公这个人,原来做过廷尉,声势显赫,所以那个时候宾客盈门。后来罢了官,无权无势,所以家里冷冷清清。《汉书》也只用了几个字叫“翟公之门,可张雀罗”来说明这件事情。 刘知几说:“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从这些论述来看,刘知几的“用晦”,对于文学创作怎样把语言写得精练、含蓄、生动,确实是很重要的。 六朝作史不但有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倾向,在语言上还有严重的厚古薄今的倾向。刘知几提出“言必

文档评论(0)

180****5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