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军事科技大观园
1.现代 “隐身术”
——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
提起发生在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新技术兵器莫过
F—117A隐身飞机啦。它参战的数量不多,只有40多架,出动架次只占全部
出动架次的2%,但完成了对伊拉克40%战略目标的攻击任务,而且自身没
有损失1架。它于1月17日凌晨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上空扔下炸弹后才被
伊拉克发现。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这就是它运用了隐身技术的结
果。
现代隐身技术,是指采用各种主动、被动方法,使飞机、舰船等武器装
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电波,降低红外特征辐射及电、光、声信号,从而减
少被探测的概率、提高生存能力和实防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主要包括改
进飞行器的外形设计以减少雷达波的反射;采用吸波材料、涂料或透波材料,
以吸收或使电磁波透过;改进发动机结构设计等,以降低红外辐射,等等。
隐身技术是70年代后期才兴起的新技术,刚刚在军事领域里运用,就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效能,是一门有着惊人发展前途的军事技术之一。继研制出隐身
飞机之后,一些国家又研制了隐身军舰、隐身坦克等。
有矛就有盾,一种新武器的出现,必定有另一种对付它的武器产生。隐
身技术被运用之后,马上出现了反隐身技术。反隐身技术的本质是寻找隐身
技术的薄弱环节,并继而攻之。首先是隐身技术装备都不可能做到完全隐身,
仍有一定的雷达回波。针对这一特点,当前采用的反隐身技术主要有: (1)
建立机载、天基 (卫星等)雷达系统,从多角度探测隐身飞机; (2)采用具
有新的工作波长的雷达以扩展工作波段范围。如隐身飞行器的设计一般是针
对厘米波 (1—20千兆赫)雷达的。因此,将雷达工作波长向两端扩展到米
波和毫米波,就能使雷达具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3)通过加大雷达发射功
率,如大功率有源相控阵雷达,可提高对隐身飞机等目标的探测率;(4)运
用雷达联网和数据处理技术,即使用多个雷达站同时接收同一目标的雷达回
波,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从中提取隐身目标的雷达信息; (5)
综合运用各种反隐身技术,即各种能探测隐身目标的电、光探测器。如先用
超视距雷达发现远方目标,再派出预警机监视、跟踪,目标再靠近些时,启
用不同频段的地面雷达组成雷达网,从不同角度测定目标,使其失去隐身能
力。当前,世界上已将上述反隐身技术运用到防空警戒网的国家不断增加,
使得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2.四维战场探觅
——电子对抗技术
“兵马未动,电子先行。”现代战场上,无时无刻不充实着电子对抗。
电子对抗,也称电子战,是敌对双方为查明、削弱、阻止对方使用电磁波谱
和保护己方使用电磁波谱而进行的斗争。它包括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两个方
面。电子进攻是采用电子侦察、干扰和摧毁手段,以查明、干扰和破坏敌方
电子设备使用的行动。电子防御是采用反电子侦察、干扰和摧毁等综合措施,
以保障己方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电子斗争是随着电磁波在军事上的运用及
其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世界初,无线电通信用于军事指挥,即产生了通
信电子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使用引发了雷达对抗;战后科学技
术的发展和一系列新武器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电子对抗的范围和领域。今
天的电磁环境已被公认为与地面、海洋和空间并列的 “四维战场”。由于电
子设备已成为现代军事装备、现代军队情报、通讯、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大
部分现代化武器的关键部位,而且战争通常首先从电子斗争开始,从某种意
义上说,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就是一场电子战。从 6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
争到90年代初期的海湾战争,20多年的局部战争历史证明,电子对抗技术
的运用,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强有力的电子对抗可使对敌实施
纵深攻击的轰炸机生存概率提高40—60%,歼击机的战损率减少至6倍。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运用电子战手段曾使埃及及发射的50枚“冥河
式”导弹无一命中。1986年3月,美国“徘徊者”飞机对利比亚雷达的干扰
使利比亚的萨姆—5导弹一发也未命中目标。1991年1月海湾战争,多国部
队在实施空中突击前 5小时的强烈电子干扰,使得伊拉克几乎所有雷达迷
盲,通信中断,指挥失灵,变成瞎子、聋子,只得听任多国部队飞机狂轰滥
炸。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未来战争中电子对抗的地位将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