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符号化传播视角下的丧文化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符号化传播视角下的丧文化解读 摘 要 “丧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符号,从线上的全民自嘲狂欢蔓延到线下的“丧文化”营销,引起的轰动是不容小觑的。文章从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的概念来分析解读“丧文化”究竟是如何能够风靡网络形成轰动社会效应,以及“丧文化”又是如何引起共鸣,对社会群体文化产生强大影响力的。 关键词 丧文化;文化符号;符号化传播;网络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2-0026-02 伴随着“葛优躺”爆红网络之后,一大波压力重重的年轻人似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般,纷纷都给自己贴上了“丧”的标签,尤其是到了2017下半年的时候,这种“丧”的态势持续发酵,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毒鸡汤,“今天不开心没关系,反正明天也不会好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从爆红网络的“葛优躺”到持续发酵的各类“毒鸡汤”“自嘲气质盛行”,由“小确幸”到“小确丧”的演变,“丧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符号,且还流行到了线下的“丧文化”营销,因此这种“病毒式”传播的“丧文化”是值得学界关注的。 1 丧文化的起源与研究视野 追溯到“丧文化”的源头,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70年代英国的朋克风潮以及80年代末在我国香港地区所流行的“Hea”文化差不多,“Hea”来源于英文的“hang around”,大意是“闲逛,漫无目的的消磨时间”,在日本一度风行的“宅文化”也与其有着相类似之处,而这种“丧”其实更多的是透露着无可奈何不如凑合着过的戏谑心态。 “丧文化”刚刚起步不久,目前丧文化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杜骏飞教授的《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丧文化”能在多种心态以及情绪中脱颖而出“爆红网络”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当下“80后”以及“90后”年轻人在承受着外界多重的压力下,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机制。 还有学者从媒体报道入手,研究内容主要是文本和受众,从丧文化的表征以及呈现的文本分析之后,来探索得出了“丧文化”背后所蕴含着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等问题;也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剖析这种“丧文化”可能对中国青少年造成的影响,这种非主流的文化标签,是否会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在吸取了前人的研究后,本人准备从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的概念来分析解读“丧文化”究竟是如何能够风靡网络形成轰动社会效应?以及“丧文化”又是如何引起共鸣,对社会群体文化产生强大影响力的? 2 “丧文化”何以风靡网络引轰动 2.1 符号的意指――共同的社会大背景 “丧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主要是当下中国的青少年网民们,在分析“丧文化”何以风靡网络引发轰动效应,很有必要结合这些传播主体的共性认知,传播者对于文化的共性认知是会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文化的传播路径的。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概念中可以认识到,符号意义的生产其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结果,编码者和解码者二者其存在着“彼此可进入性”“心灵的共享性”,在对文化符号意义解读或者说感知过程中,编码者与解码者是同属于一个文化社会背景之下的,这为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下这个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人所面临的资本和权利的博弈、残酷无情的竞争,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想要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来实现阶层的跨越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一代“90后”的焦虑是无与伦比的,既然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不一定能成功,那为何不能偶尔“瘫着缓一口气”呢?在当下的这样社会背景中无疑为“丧文化”的传播者与受众拥有“彼此可进入性”和“心灵的共享性”奠定了基础。 2.2 符号的解读――跨越时空的对话 罗兰?巴尔特在关于符号的解读中指出:“编码者或者是解码者,双方其实都是可以意识‘彼此传递信息的意向’,透过符号是可以传递感知的,而符号存在的意义就是解码者和编码者意识到对方的意向后,进入解读的过程中,进而获得一个‘共享世界’”。 丧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实就是图片、文字、视频等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但这些传播的文化符号却承载着中国这一代“90后”真实的一种心灵状态与焦虑,在当下的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的“90后”青年的一种压力状态透过“丧文化”的这些符号承载都可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对于丧文化的内涵解读其实也是在解读当下青年的焦虑与迷茫。 笔者想这应该也是文化符号的指代作用,透过“丧文化”的这些符号指代可以让我们找到一些同样‘丧’的“同伴”,这其实也是一种与创作者和其他解码者的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但深入解读这种‘丧’并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绝望,其实更多透露出的则是一种坦然,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追赶。 根据2017英国瓦尔基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这个调查结果来看:“中国青年对于未来是最为乐观的,有29%的年轻人坚信在中国是最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