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七章微生物的网生长及控制.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微生物的网生长及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1、研究微生物生长变化规律的方法: (1)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细胞的超薄切片; (2)采用同步培养技术,观察群体生长变化来研究个体的生长变化。 2、同步生长:在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菌,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生理状态。 3、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1)诱导法:通过环境条件 (2)选择法:通过选择性过滤和梯度离心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一、温度 从微生物界整体来看,微生物可以在-10~100℃范围内生长。但就具体的某种微生物来讲,它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在这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每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温度三基点: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在生长温度三基点内,微生物都能生长,但生长速率不一样。 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双重影响。 一方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代谢活动逐渐旺盛,生长速度加快; 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上升,细胞内物质如蛋白质、酶、核酸等对温度比较敏感,逐渐变性失活。所以微生物处于它自己的生长温度三基点之外是极为不利的。 微生物生长的温度类型 最低生长温度:生长繁殖的温度下限; 最适生长温度:生长繁殖速率最快,但不一定是一切代谢活动的最适温度,不等于最适发酵温度,也不等于积累某一代谢产物的最适温度,例如:乳酸链球菌:25-30度,细胞产量最高;30度,乳酸产量最多;34度,R最高;40度,发酵速率最大。 最高生长温度: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上限,在此条件下,细胞容易衰老死亡。与胞内酶活性有关。 致死温度:在10分钟内,杀死全部供试微生物的温度下限。基质:生理盐水;浓度:每毫升108个细胞。 指导意义:①变温控制; ②③消毒、灭菌的标准。 (5)厌氧菌: 分子氧对它们都毒,即使短期接触空气,也会抑制其生长甚至致死;在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深层才能生长;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通过发酵、无氧呼吸、循环光合磷酸化或甲烷发酵等提供;细胞内缺乏SOD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大多数还缺乏过氧化氢酶。 (3)微生物的生长对环境pH值的影响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代谢作用,会产生酸性或碱性的代谢物,从而改变培养基或周围环境的pH值。为了避免pH值大幅度改变,而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通常采用添加缓冲剂或加入不溶解的碳酸盐的方法。在中性培养基内常加入磷酸盐缓冲剂;当培养物中产生大量酸时,可在配制培养基时加入不溶性的碳酸盐。 二、高温杀菌 (以耐热芽孢的致死温度为参考) (一)种类 1、干热灭菌法 灼烧法:明火杀菌>800℃ 烘箱热空气灭菌法(160-170℃,1-2小时) 2、湿热灭菌法 常压:①巴氏 63度 30`(LTH法);72度15‘(HTST法) ②煮沸:100度 10`-15`; ③间歇(诱杀) 15`-60`过夜 加压:常规 121℃ 1kg/cm2 15`-20`; 连续 135-140℃ 0.7kg/ cm2 5“-15” 优:保存营养成份 (三)抗生素:       次生代谢产物,低浓度抑制 青霉素:细胞壁合成中,抑制肽与肽桥间的转 肽作用 头孢菌素:阻止肽链间的交联 链霉素: 与30SRb结合,促进错译抑制延伸 卡那霉素:与30SRb结合,促进错译抑制延伸 四环素:30S 抑制氨酰tRNA与Rb结合 氨苄青霉素:50S 抑制氨酰tRNA与Rb结合 利福平:与RNA聚合酶 阻止RNA合成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G. Domagk因发明第一种治疗微生物疾病的“神药” 获得了1939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三)抗生素 第三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温度 辐射作用 过滤 渗透压 干燥 超声波 等 (二)影响因素 ⒈菌体浓度;⒉排空程度: 蒸汽(汽化热);⒊体积;⒋PH值; ⒌加热散热速度。 加热方式 温度(℃) 加热时间(小时) 透过布的层数极其温度(℃) 20层 40层 100层 干  热 130-140 4 86 72 70 湿  热 105 3 101 101 101 干热、湿热空气穿透力比较 三、化学疗剂 (一)表面消毒剂: 低浓度刺激生长;中等浓度抑制生长

文档评论(0)

180****95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