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学会创造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教育 侯 定 凯 教育研 究要对教育实践有所贡献 ,教育 要适应并促进 知识经济社会 ,教育研 究就必 须首先实现 自身在观念 、 内容和方法上 的创 新 。必须认识到,教育创新 的根本性前提不在 教育 的局部环节 ,而在 于构建一种全新 的制 度和文化 ,作为教育决策者,有必要与教育研 究者、教育实践者密切合作 ,将知识经济对教 育发展 的要求转化为切 实可行 的教育政 策 。 前言:知识经济对教育研究者 的启示 对于广大中国学者来说 ,教育研究通常面临着两类课题 ,一是 那些跨越时空、具有久远价值的教育问题 ,如 :如何有效地传授人 类发展长期积累 的基本知识 ,如何让学生养成一些具有人类社会 终极意义 的基本价值观等 ;二是经常性变化的社会 、政治 、经济环 境与教育 的关系 问题 ,如前几年 曾热烈争论过 的市场经济与教育 的关系 、如今讨论焦点之一的知识经济与教育 的关系等 。经验表 明,第一类课题通常被第二类课题所掩盖和稀释 ,这种掩盖和稀释 不但指研究内容上的,也指研究方法上的;同时,许多教育研究者 对于后一类课题 的把握又多少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表现为对所谓 “热 点 ”问题盲 目附和 ,对社会、政 治、经济现 象实质一知半解 ,研 究 的结论相对于现实要么过于偏激要么趋于保守等 。这一方面可能 由于学者 的学术背景所 限,另一方面可能 由于 中国社会转型期 的 特殊条件 。不管怎样 ,这样的教育研究思路是缺乏科学精神的。面 对信息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概念 、新现象,如果我们期望教育研究能 对教育实践有所启示或政策指导意义的话 ,那么,调整教育研究盲 从社会“热 点 ”的倾 向,代之 以冷静、科 学、批判和建设性 的态 度 ,是 必要 的。这是否也可 以理解为信 息时代对每个公 民在有效运用信 息方面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 ? 让我们 以当前议论中的 “知识经济与教育”的话题为例 ,进一 步说 明这一 问题 。首先是知识经济 的内涵 。虽然几乎所有讨论知 识经济的作者都要对知识经济的概念作一番分析 ,但仔细看来 ,许 多分析过于笼统,缺乏对知识经济现象进行多学科的批判 ,缺乏对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兼容性的分析 ,以至于在谈 到 中国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时缺少新意 。 举例来说 ,如果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的话 ,那么如今所谓的 “创新”与传统上我们强调的创造有何不 同 (有学者认为 中国自古 就不乏创新思想,另有学者认为即使是 “知识经济”的概念本身也 首先 由中国人提 出 知识创新与知识普及的关系如何 ?信息网络 技术 )在知识经济 中居何种地位 ?知识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 (如中国当下的市场经济 )的关系如何 ?知识经济究竟是一种经济 现象,还是包含更为宽泛元素的社会现象?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成分 仅仅是指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 ,尤其是高新科技知识 ,还是包 括人文社会科 学知识 ?知识 中“科 学含量 ”和“技术含量 ”的区别有 多大 ?知识经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负面效应应该如何评价和防范 ? 经 济 合作 与 发展组 织 ( )在有关报 告 中所作 的知识经济 )的理解对现时中国国情 的适切性如 何 ?中国,作为一个整体 ,离知识经济时代究竟有多远 ?知识经济 究竟是一个我们必须努力去实现 的社会理想 (如 同中国综合 国力 要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 ),还是一个我们可 以 利用 的历史机遇或应该适应 的世界潮流 (如 同中国加入 等等 。现在我们不一定能获得凡此种种 问题的清晰而确切的答案 , 但细 究知识经济 的全貌 以及对于 中国的可应用性 ,对于更透彻地 理解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知识经济与教育 的关系 问题 。一般认为教育是知识经 济的基础 ,但这种基础地位如何体现 ?教育更多应体现它的知识传 播功能 ,还是更多地担负起知识创新的职责?如果是前者 ,那么教 育应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