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第一讲道德理论专题——继承和弘扬.ppt

“道德讲堂”第一讲道德理论专题——继承和弘扬.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道德讲堂”第一讲道德理论专题——继承和弘扬

道德讲堂 第一讲:道德理论专题——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语义分析: 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 “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 “德” 指字原义与“伐”相通,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指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 荀子在《劝学篇》中开始把“道”和“德”联用“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谓道德之极”。《管子-君辰下》“道德定于上,则百姓花于下”。 在西方古代 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属性。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功能: 认识、调节、导向、激励、辩护、沟通。 道德的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地生活和交往 (4)道德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道德箴言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德谟克利特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狄德罗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和行为方式,他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 所谓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传统道德思想发展简史 西周:“有孝有德” 先秦:儒家“贵仁”、墨家 “兼爱”、道家“自然无为”,绝仁弃义” 批评世俗道德、法家 “不务德而法”的非道德主义。 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类”,建立“三纲五常”的神学伦理道德体系;“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魏晋:“名教”与“自然”之争,“玄学伦理思想” 隋唐:儒、佛、道三教合流 宋明:程朱理学“理在事先”与陆王心学“心外无理”,“存天理,灭人欲”为道学纲领 清代:“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戴震)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注重整体利益与社会、民族、国家责任 公私之辨:荀子“ 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诗经》“夙夜在公”;《尚书》“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贾谊《治安策》“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淮南子-修务训》“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刘向《新序》“不以私害公” 义利之辨:《论语》“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保利弃义者谓之至贼”;朱熹:“义者,宜也。”“义之和处便是利” “仁者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语》“爱亲之谓仁”、《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民胞物与”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君子和而不流”《中庸》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