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下册
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其反动的正宗性质
第一节 朱熹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婺源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 (公元—一三○
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 (公元一二○○年),出身于“婺源著姓”。他的
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从学术渊源上看,朱熹一方面是佛教 (特别是禅宗、华严)和道教的精
神继承者,另一方面是二程洛学的集成者。从南北朝以来以至唐、宋的所谓
三教合一论,在朱熹身上才成为定型了的现实。朱熹和佛、道的关系已见有
关各章的分析,这里仅就他和二程的学术宗绪略述一下。他以李侗为师,李
侗之师是罗从彦,罗从彦之师则是二程的弟子杨时。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
说:
“宋熹祐中,有河南二程先生得孟子不传之道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
堂睹奥,号称高弟者,在南方则广平游定夫 (酢)、上蔡谢显道(良佐)与
公 (杨时)三人是也。”(伊洛渊源录卷一○)
游、谢均卒于北宋,所以杨时是南宋初洛学在南方最有声望的代表。
南宋时代,这些洛党的遗裔仍然是政治上的保守集团。道学家们空谈性
命,媚上希宠,抗拒和反对有利国计民生的改革措施。在抗金问题上,他们
一般虽不露骨地提倡投降,但实际上是采取苟安妥协的态度,至多是消极的
抗战派,这一点在陈亮和朱熹的论战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参看本卷第十五
章)。
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宗派倾轧,道学在南宋有时受到重视,也有时遭到
禁止。高宗时,赵鼎为相,援用二程徒裔为羽翼,据吹剑录记:
“赵忠简为相,尹和靖(焞)以布衣入讲,士大夫多称托伊川门人进
用。……时号 ‘伊川三魂’:鼎为‘尊魂’,(王)居正为‘强魂’,杨时
为 ‘还魂’,言时死而道犹行也。”(参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赵元
镇用伊川门人)不久秦桧当政,道学便被斥为 “狂言怪语,淫说鄙论”,而
道学家们也纷纷落职。
孝宗朝,投降主义者史浩曾先后荐举一批道学家,包括朱熹、陆九渊、
吕祖谦、张栻 (见四朝闻见录卷九史文惠荐士、建炎从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八
史文惠荐十五士),道学家依附了史浩以及赵汝愚一派,于是到宁宗初年便
受到韩侘胄一派的严重打击,这就是著名的 “庆元党禁”。韩侘胄以外戚执
政,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出北伐恢复的口号,用以博取人民的支持。他
的主战政策客观上符合人民希望,也曾得到辛弃疾、陆游和后来的叶适等爱
国主义者的一定赞助,但由于他没有彻底改革腐朽政治的真正意图,这就决
定了他所率尔发动的 “开边”战役必然以失败告终,结果投降派史弥远(史
浩子)狙杀了韩侘胄,向金人乞和。史弥远掌握政权后,秦桧复了王爵,朱
熹也得了赠谥,这时不但士大夫们纷纷自称为道学家,而且皇帝也大谈道学
了。叶绍翁记:
“偶出于一时之游从,或未尝为公(朱熹)之所知,其迹相望于朝。俗
谓当路 ‘卖药绵’,临安售绵率非真,每用药屑以重之,故云。”(四朝闻
见录丁集庆元党)
总之,南宋的党争和学禁与北宋的新旧党争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南宋
屡次禁断道学,不过是为了把道学家集团从政权中驱逐出去,道学的反对者
并未提出与道学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因此,朱熹的学术在庆元则悬为厉禁,
也仅仅和佛、道有时被禁一样,决不意味其思想中有任何不利于封建主义的
因素。相反地,正由于朱熹的思想服务于封建统治的久远利益,所以到了封
建政权趋于安定的时期,朱熹就被抬进孔庙。朱熹得祠后,在武夷山宣讲“正
心诚意”,曾赋诗述志说:
“……上书乞得聊自屏,清坐日对铜炉烟。功名驰骛往莫悔,铅椠职业
今当专。要当报答陛下圣,矫首北阙还潸然。……阴凝有戒竦皇鉴,阳剥欲
尽生玄泉,明年定对白虎殿,更诵大学中庸篇。” (文集卷四读通鉴纪事本
末)
把自己的学术比为汉代的白虎观神学,刚好说穿了他的思想的本质。
朱熹的学术思想,作为钦定的经院哲学,居统治地位近五百年之久,这
是人们所熟知的。因此, “道学”这一个正宗的名称,便和汉代以来的“儒
林”从历史中区别开来。元人修宋史,首开道学列传的体例,对于 “道学”
的地位是这样讲的: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
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
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儿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
不传之学,……程颢及弟颐,……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