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文史资料 第22辑.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在永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回忆 蔡  力  行 抗 日战争时期,我 曾在福建永安从事新闻工作 ,先后创办 过联合新 闻社、《联合周报 》和联合编译社 。兹就记忆所及 ,略 作介绍,以供研究福建新闻史料者参考。 一  联合新 闻社 抗战时期的福建永安,不但是福建战时省会,也是东南的 文化 中心。许多共产党人、爱国人士、革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 年,纷纷来到永安,从事抗 日救国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著名进 步作家黎烈文来主持改进出版社,出版 了 《改进》、 《现代文 艺》、《现代青年》、《现代儿童》、《战时民众》、 战时木刻画报》 等多种刊物 以及大批进步书籍 ,掀起 了第一次进步文化活动 的高潮。 我是 年下半年到永安担任 国民党 《东南 日报》特派 员兼永安办事处主任 的。前一个身份是负责采访新 闻,后一 个身份是管理发行广告等业务并代表报社对外联络 。那 时候 国民党顽 固派继续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的政策,加紧镇压 共产党和抗 日党派 ,疯狂摧残进步报刊 。东南一带文化活动 死气沉沉 ,永安也不例外 。因当时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怨 恨蒋介石剥夺其兵权,对蒋不满,在 日寇步步进逼的形势下, 他考虑到福建可能与大后方隔绝,希望联络一些进步力量 ,创 造 一个 安 定 自保 的环 境 。这 是 发展进 步 文 化活动 的有 利 条 件,正可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来创办一点新闻出版事业 。 但 是 ,我初 到福建 ,人地生疏 ,如果要 办刊物 ,经济上 有 困 难 ,所 以决定先办一个通讯社 ,向各地报纸专供稿件 ,通过报 纸来从事抗 日宣传 。 当时我 国的通讯社都规模很小 ,设备简单 。这种情况是 现在 的新 闻工作者无法想象 的。国民党统治 区最大 的通讯社 是 国民党 的中央通讯社 ,它在各省、市都有分社 。它的业务只 是 向各地报纸供应 国内外新闻,对外地报纸是用无线 电发布 , 对 当地报纸则用腊纸油 印后分送 。至于地方通讯社 ,则 只要 一架油印机就行 了。这一类的通讯社,各地都有。 当时 比较有名 的民办通讯社 ,首推范长江在桂林办 的国 际新 闻社 。它 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为后盾 ,拥有大批 的专家 学者和新 闻工作者 。它发行一种通讯稿 ,名称为 《国际新闻通 讯》,内容为 国际新闻的报道分析,普遍供应各地报纸采用 。 另外还有一种特约稿,是 国际问题专论 ,由专家执笔,不定期 供应,每一地区只供给一家报纸,可以用 “本报特稿”的形式发 表,很受报纸欢迎 。这两类稿件都要事前预订。 我 当时就东施 效颦 ,想办一家像 国际新 闻社一样 的通讯 社,并给它起个名,叫 “联合新闻社”。顾名思义,含有国际上 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国内抗 日力量联合起来 的意思。 联合新 闻社大概是 年成立的,具体 日期 已记不清 。 当时通讯社 的收入 ,主要依靠报社付给 的稿 费,数量极其有 限,不能应付开支 。我想 了一个点子 ,设法吸收其他订户,来 增加 收入 。我考虑到当时大家都关心沦 陷区的情况 ,特别是 江苏、浙江逃亡来 的人 ,更盼望得到家乡的信息,所 以便编发 《敌伪研究通讯》,每 天 出版一期 ,用铅字排 印, 开 本 。 内容包括战争形势评论 ,敌伪活动情况等等 ,由蔡振扬 、刘独 峰和我合编 。他们两位都是义务帮忙 的。这种通讯 ,除 了供 给各地报纸采用外,还公开征求订户,机关 团体订 阅的不少 。 另外也和国际新 闻社一样,发行特约稿 ,专 门供给报纸采用 , 每一地 区限于一家报纸 ,可 以用 “本报特稿 ”名义刊出。金仲 华、刘思慕、千家驹、蔡振扬、刘独峰和我都写论文。这些论文 都很精采,各地进步报纸采用的很多,重庆 《新闻日报》也采用 过。说明这一个小小的通讯社,还 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联合新 闻社大概办 了一年多就停办 了,正如昙花一现 。 停办的原因:一方面 由于 日寇步步进迫,作战地区扩大,而我 们 的稿件是全靠邮政投递的,因受交通阻隔,我们与外地报纸 联系 困难 。另一方面通讯稿是通过各地报纸发表 的,要受报 纸立场 的限制 ,不可能旗 帜鲜 明地宣传 团结抗 战 。更重要 的 原因,是我 已在

知传链电子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