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名作鉴赏作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古琴音乐与文化 琴之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因此在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当时只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它便有了五弦。后来,周文王为悼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而增加了一根弦;周武王讨伐商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古琴也由此而产生。 琴之史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唐代众多诗人都为古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其中不乏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著名诗人。晚唐时期曹柔鉴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大大简化了古琴谱的阅读,方便了古琴的学习方法,他创造的简字谱是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同时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阶层都将古琴文化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将其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探讨与总结了古琴音乐的理论。无论是在音乐演奏的层面,还是文化构建的角度,宋人都作出了超越前代的成绩,并且在宋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后来明清之际琴学兴盛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宋朝的古琴文化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明、清时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出现兴盛局面,大量琴谱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传,目前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而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琴学一时兴盛起来,古琴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足和全方位的发展,无论其音乐或文化的理论体系都更加完善。如明初琴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即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所提出的理论。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琴之情 七弦琴——中国古琴,音色深邃而宏,造型沉稳而美,内心里蕴藏了无穷秘密,琴弦上振动着千古风骚。 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历代的琴人,都特别强调环境的优雅,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生动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以,那些动人的琴声,是往往出现在半帘幽梦的窗前,一地银霜的月下,出现在芦花飞雪的水畔,烟岚笼罩的山林……。 在当代,对古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无趣于那枯燥无味的琴音。然而我想这都归咎于常年生活在灯红酒绿中的我们无法逃离躁动去留与沉静一丝的时间与机会。众多的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种澄澈的情感,也是身处浮世的当代人很难去领会的。 以琴会友,《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楚人俞伯牙为官晋国,某年公私兼顾回到故里,行舟汉江,有感于水远山高,不禁抚琴抒怀。不意被樵夫钟子期悟明曲意:一曰高山,二谓流水。伯牙惊异不已,遂引子期为知己,拜为金兰。几年后伯牙再省家园,闻子期已故,嚎啕悲惜。叹世无知音,乃断弦摔琴,从此不为琴乐。只留下千古名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