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八 闽 山 水 的 民 俗 与 旅 游 (下) 1
“御 前清 曲”——— 南 曲
南 曲也叫泉州土调,向为闽南民众所喜爱。旧日闽南,不论
城市或 乡村, 每逢婚丧喜庆或迎神赛会 时,总要请南 曲乐队到
场,一边走,一边演奏幽雅动听的乐曲。
南 曲也称南音或南管,是 由指谱、大谱和清唱曲三大部分组
成的。指谱即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骨 (琵琶弹奏指法) 的套
曲,不过习惯上只由器 乐演奏而不作演 唱用。大谱 即标题性 的
器乐,是四管演奏的纯器乐曲。清唱曲亦称草 曲,是通俗而 口语
化的散 曲,是南 曲中最受欢迎的部分,有些 曲子家喻户晓。南管
的乐调最有名的有郎君乐和普通乐。郎君乐演奏 时至少五人,
多时可到十二人,甚至二十四人。普通乐在乐器方面稍有不同,
其乐调 比郎君乐更热烈。南管是福建泉州一带的古音,仅为乐
器演奏及清唱,乐器古色古香,乐曲优美动人。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年),康熙六十寿辰时,当时官居文渊 阁大学士 的福建人
李光地,特地派人回福建闽南组织一个有名 曲名家吴志、陈宁等
人参加的演奏团,专程到京参加演出。李光地把他们带到皇宫,
演奏南 曲。康熙寿诞之 日,管弦齐鸣,音调谐和,婉转悠扬,沁人
心脾 。康熙皇帝听了拍手 叫好,“惊为天下绝响”。康熙高兴之
余,要给吴志等人封官,但他们不愿当官,宁愿回家乡演奏南 曲。
于是康熙改赐他们为“御前清客”称号,并赐给南 曲乐队彩伞、宫
灯等奖品。一时南 曲大出风头,人们称南 曲为“御前清 曲”。
2 八 闽 山 水 的 民 俗 与 旅 游 (下)
旧日泉州一带,习南 曲的分成两派, 一为 阁旦调,一为老伞
角,前者声韵如鸣凤, 闻之令人销魂 ;后者声韵如击木,人称二清
声,因其 曲调迟缓, 又 叫呻吟 曲。有人说南 曲调或豪放, 或 幽
雅,或激 昂慷慨,或悱恻缠绵,无不动人肺腑 。
至于一般说的南管戏,是指戏剧表演, 以粉墨登场及演唱为
主,以管弦乐器伴奏为辅,歌唱道 白皆用泉州一带 的方音,戏 曲
典雅,做工细腻,讲究舞台表演技巧。
“高等 甲等 ”的高 甲戏
闽南地方戏高 甲戏,产生于清代 中期。传说开头时多演宋
江故事,人称“宋江戏”。这种戏多在乡间迎神赛会 时跟在游行
队伍 中表演武打节 目,配 以民间 曲调“十番”、“笼 吹”等,演员多
披 甲执戈,所 以又称为“戈 甲戏”, 因为戈和高在 闽南话 中音相
同,故又有人称之为“高 甲戏”或“高脚戏”、“高台戏”。原来闽南
一带的梨园戏, 是人人都 喜爱 的戏, 只有七个角 色, 称“七 子
班”,而高 甲戏多了两个角色,即在生、旦、丑、净、末、贴外之外,
还加了两个武角,成了九个角色, 因此又称为“九角戏”。有人说
高 甲戏原称吹班,四十年代在南洋新加坡演出,大受侨胞欢迎,
说是高等高 甲的戏,于是有高 甲班之称 。高 甲戏过去名称多种,
直到 1952 年全省戏 曲会演时, 才正式定名为高 甲戏 。
高 甲戏剧 目来源 比较复杂,大部分是从傀儡戏、梨 园戏、弋
阳腔、京戏等吸收过来的,其中 《连升三级》、《桃花搭渡》、《笋江
八 闽 山 水 的 民 俗 与 旅 游 (下) 3
波》、《十五贯》、《鸳鸯扇》最引人注 目。
高 甲戏音乐以南 曲为主,兼收傀儡戏和民间小调,伴奏乐器
以唢呐为主, 后加入洞萧、三弦、二胡,打击 乐有锣、鼓、小叫、响
盏等。
高 甲戏表演,白多唱少,演员擅长武打和丑角技巧。丑角仅
丑行就有几十种之 多,其特 点是活泼、轻快,弹跳力强,舞蹈性
强,节奏明朗,夸张性大。丑角表演艺术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
的珍品”。
讲到高 甲戏,人们都会想起清末明初的“新春班”和李昭鸳。
李昭鸳是安溪湖头人,有 四子,早年全家 曾在南洋戏班 学
艺,颇有名气, 后来全家回祖籍安溪,组成“新春班”,演高 甲戏 。
新春班的演出以李家父子五人为主,吸收堂亲李坪 (李正)
等人参加, 李昭鸳掌班兼司鼓,长子李团扮演花脸,次子孝择演
丑角,三子四子孝义、孝忠轮流演出生旦,李坪等人演杂角。孝
义表演矫捷、灵活,犹如蟋蟀蹦跳, 被称为“蟋蟀旦”;孝忠扮相
似荷兰女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