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边学课4-5.ppt

  1.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动物边学课4-5

第四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 普通动物 清洁动物 SPF动物 无菌动物及悉生动物 1.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CV;一级动物 指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仅可用于示教、科研的探索方法、预试之用。 新国标中大鼠、小鼠无此级别。 2.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CL;二级动物 指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饲养于温、湿度恒定的屏障系统中, 饲料、垫料、笼具等都要经过消毒处理, 饮水应用高压灭菌或用pH为2.5~2.8的酸化水, 工作人员应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国际上此级动物仅适合于短期或部分科研实验;我国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要求的标准实验动物。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PF;三级动物 指除普通、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还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 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各种疫苗生产所采用的动物应为SPF级动物。 4.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GF;四级动物 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4.1 无菌动物的特点 (一)形态学改变 1.消化系统 主要变化在肠道上。肠道肌层薄,更为特异的是盲肠肥大 2.血液循环系统 无菌动物白细胞数值恒定 3.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 4.泌尿系统 肾脏较小,如无菌豚鼠。 (二)生理学改变 1.免疫功能 2.生长率 3.生殖 4.代谢 5.营养 4.2 无菌动物技术 无菌动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于胎盘屏障和屏障观念,根据这个基础开展了无菌动物工作。在无菌条件下取仔,一切操作在无菌隔离器内进行。 临产前动物麻醉或颈椎脱臼处死 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 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 浸入消毒液 输送到另一只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 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 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其他品系的无菌动物作保姆代养 (1)哺乳类无菌动物技术 小动物--子宫切除 大动物--子宫切开 取仔程序如下: 1.腹部剃毛或用硫化钡脱毛剂脱毛 2.处死妊娠雌鼠 3.浸泡于37℃灭菌液中2min 4.固定,并于腹部粘上灭菌胶布 5.剖腹 6.取出子宫 7.剪开子宫壁,取出胎鼠,呼吸正常时切断脐带 8.分开胎盘,放到代乳母鼠身边 9.剖腹取胎的时限。小鼠、大鼠:9~10min。豚鼠:5min (2)鸟类无菌动物技术 常用鹌鹑,也用鸡。 无菌鸡,要选育无白血病的鸡群。 培育关键在于消毒卵壳: 首先选外壳干净的受精卵 ①将受精卵放到湿润剂中。 ②再放入2%升汞中浸12min ③将浸泡过的受精卵放入隔离器中孵育。 建立无白血病鸡群先从母鸡选起。 5.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GN;四级动物 又称已知菌(丛)动物 (animal with known bacterialuflora)。 饲养于隔离系统。 向无菌动物体内植入一种或几种已知细菌。 单菌(monoxenic)、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多菌(polyxenie)。 更强的生活力和抵抗力,更易于饲养管理 6.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比较 对科研结果影响的比较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 主要介绍了各种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影响,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实验动物设施的组成,重点讨论开放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的结构特点和实验动物设施使用特点,以及生物安全和感染实验设施的使用特点。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动物实验处理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R=(A十B+C)× D+E 式中: R-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动物品种及品系特有的反应; C-动物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验处理), E-实验误差。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人为因素 二、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 理化因素(照明、声音、气味等) 居住因素(房屋、笼具、垫料等) 同种动物间因素(饲养密度、社会地位、势力范围等) 一) 温度 温度的影响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动物的新陈代谢 动物的脏器重量 动物的生殖机能 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动物实验的反应性 屏障环境内啮齿类动物实验设施(设备)内温度应控制在20~26℃ 二) 湿度 动物在相

文档评论(0)

181****7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