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中国音乐简史.pdfVIP

中小学音乐知识文库——中国音乐简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音乐简史 上编 中国传统音乐在 古代的演进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11世纪以前) 一、音乐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由 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 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 就孕育了音乐。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 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 因素。 原始的乐器主要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成。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出土的 石磬。最初可能是耕田用的石犁;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浙 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留存的骨哨,及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则可能是狩猎时模 仿动物鸣叫以便诱猎的工具;陶制的盛物器皿本身就可以敲击,口部蒙上动 物的皮则成了 “陶鼓”。发音工具的长期使用,使人们逐渐掌握了发音的手 段,审美听觉也得到了开发。山西万荣县荆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已 能分别吹奏出小三度、纯五度音程,而距今八千年的舞阳骨笛多达七个音孔, 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最初的音高、音程感的形成,以及民族音乐审美尺度在听 觉上的朦胧意识。 歌唱则起源于语言及共同劳动中协调的呼叫。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 涂山氏女作歌 “候人兮猗”,闻一多先生称之为“音乐的萌芽”,“孕而未 化的语言”,这首最古老的南方情歌体现了原始歌曲中曲调与语调的密切关 系。 《淮南子》所引翟煎之言:“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形象地反映了原始歌谣在劳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过程。 虽然在音乐产生的过程中,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但音乐毕竟是 人类思想情感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之一。所谓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音乐作为人 类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的日益复杂,音乐的内 容和作用也随之扩大,美的因素逐渐增长,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于是,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社会的 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古乐舞的内容与形式 原始的音乐与诗歌、舞蹈合为一体。乐舞多与氏族部落的农耕狩猎、图 腾崇拜、祭祀典礼等社会生活有关。 《吴越春秋》中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弹 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迴(肉)”,语言简洁规整,富于节奏律动 性,是先民从制作弓箭到射猎的劳动过程的记录。伊耆氏在蜡祭乐舞中演唱 的 《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表达了人 们对新的一年中减少自然灾害,农耕顺利的良好祷愿。歌颂氏族的图腾,是 原始乐舞经常表现的内容。传说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有 《云门大卷》的乐 舞;商人以燕子为图腾,商颂中有 《玄鸟篇》,舜的乐舞为《韶》,记载中 既有 “箫韶九成”、“击石拊石”等乐器演奏,也有“鸟兽跑跑”、“百兽 率舞”等人饰鸟兽的表演,展现了在祭祀典礼中原始乐舞千姿百态的场景。 从夏代开始,我国进入专制奴隶制社会。以王权统领四方的政治形态, 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占显要位置的乐舞中得到反映。乐舞从氏族社会时主要用 于图腾祭祀等礼仪活动,转向对奴隶制王权统治者的歌颂。夏代歌颂开国君 主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大夏》,赞颂禹“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 决壅塞”, “以利黔首”。商代乐舞《大闱》祭祀祖先,也炫耀成汤伐桀的 武功。目的是通过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起到肯定王权,巩固奴隶制统治的 作用。 商代盛行求神问卜,并必伴乐舞,由此产生了专司乐舞的“巫”及“觋”。 这是随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在音乐中的体现。由于巫直接参与神权统治, 是 “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在商代地位相当高,加上巫有很高的文化 水平,能歌善舞,他们成了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舞蹈家,并促进了乐舞艺术 的提高发展。商代的巫乐广泛用于征战、田猎、降神祈雨及驱鬼逐疫等各项 祭祀仪式中,既有求雨的 “厓舞”、“雩舞”,也有头戴假面具驱傩辟邪的 “盌舞”,以及边奏乐器边舞蹈的“奏舞”等。这种祭祀歌舞常常漫无节制, 《尚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