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PDF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

- - 生态学杂志ChineseJournal of Ecology  2018,37(8):2244 2253                   DOI:10.13292/ j.1000 4890.201808.036 山西亚高山草甸植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 1,2 1∗ 2 1 1 1 马  丽   徐满厚   周华坤  贾燕燕  王孝贤  席文涛 1 2 (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西宁810008) 摘  要  以山西省境内分布的典型亚高山草甸为对象,采用收获法获取植被生物量数据, 结合经度、纬度和海拔3个地理因子,分析总生物量(TB)、地上生物量(AGB)、地下生物量 (BGB)及根冠比(R/ S)沿不同地理梯度的变化规律,从群落水平上探究山西亚高山草甸植 被生物量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TB、AGB、BGB 在地域上表现较大变异。 -2 -2 AGB 变异最大,在32.50~756.00 g ·m ;BGB 次之,变化范围为140.50~1586.50 g ·m ; -2 TB 波动最小,在248.25~2342.50 g ·m 。 (2)TB 随海拔升高显著减小(P<0.05),随经度 增加缓慢增大(P>0.05),随纬度增加略微减小(P>0.05),在 1700~1800 m、113.4° E— -2 113.85° E、35° N—35.5° N处最大(平均为896 g ·m )。 (3)AGB 随纬度增加、海拔升高 显著减小(P<0.001),随经度增加逐渐增大(P<0.05),在1700~1800 m、112.05° E—112.5° -2 E、35° N—35.5° N处最大(平均为366.06 g ·m )。 (4)BGB 随纬度增加呈“降低⁃升高⁃降 低”的变化趋势,整体略有增大(P>0.05),随经度增加也略有增大(P>0.05),而随海拔升高 显著增大(P<0.05),在3000~3100 m、113.4° E—113.85° E、35° N—35.5° N处最大(平均 -2 为745.63 g ·m )。 (5)R/ S 随纬度增加、海拔升高显著增大(P<0.05),随经度增加略有增 大(P>0.05);与纬度、海拔呈显著的幂指数函数关系(P<0.05),且表现为等速增长(幂指数 平均为1.025)。 RDA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对亚高山草甸植被不同生物量特征影 响较大的为纬度和海拔因子,最小影响因子是经度,地上生物量与经纬度和海拔均呈显著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