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及印度-欧亚大陆最终.PDFVIP

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及印度-欧亚大陆最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及印度-欧亚大陆最终.PDF

喜喜马马拉拉雅雅汇汇聚聚带带结结构构--属属性性解解剖剖及及印印度度--欧欧亚亚大大陆陆最最终终拼拼贴贴格格局局 肖文交, 敖松坚, 杨磊, 韩春明, 万博, 张继恩, 张志勇, 李睿, 陈振宇 and 宋帅华 Citation: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477, 631 (2017); doi: 10.1360/ N072016-00250 View online: /doi/10.1360/ N072016-00250 View Table of Contents: /publisher/scp/j ournal/SSTe/47/6 Published by the 《中国科学》杂志社 AArrttiicclleess yyoouu mmaayy bbee iinntteerreesstteedd iinn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封闭方式和过程 SCIENTIA SINICA Terrae 4477, 293 (2017); 关于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的讨论 SCIENTIA SINICA Terrae 4477, 284 (2017);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局及形成过程探讨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in Chinese)3333, 373 (2003); 古太平洋板块在欧亚大陆下的俯冲历史: 东北亚陆缘中生代-古近纪岩浆记录 SCIENTIA SINICA Terrae 4488, 549 (2018); 印度板块俯冲仅到特提斯喜马拉雅之下的地震层析证据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433, 1308 (1998);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7年  第47卷  第6期: 631 ~ 656 SCIENTIA SINICA Terrae 评 述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事件专题 喜马拉雅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及印度-欧亚大陆 最终拼贴格局 1,2,3* 1,3 1,3 1,2 1,2,3 1 1 1,3 肖文交 , 敖松坚 , 杨磊 , 韩春明 , 万博 , 张继恩, 张志勇, 李睿 , 1,3 1,3 陈振宇 , 宋帅华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29;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100101; 3.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100049 * E-mail: wj-xiao@ 收稿日期: 2016-11-22; 接受日期: 2017-04-14;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7-05-08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B类) (编号: XD X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和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92项目资助 摘要       针对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方式与时限存在争议的现状, 为探讨学术界关于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观点 分歧的原因,本文首先综述了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方法论与基本原则,指出大陆碰撞造山带实际上包括了多种 类型,但常见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往往包括了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诸多块体拼贴的格局,其最终的碰 撞格局及缝合带产出位置由增生楔底部界面控制,可能在拼贴后呈起伏状或者Z字形等复杂产状. 厘定最终碰 撞缝合带的可行思路, 就是解剖活动大陆边缘结构, 确定其作为俯冲上盘的岩石类型属性, 特别是增生楔、高 压-超高压和巴洛(Barrovian)变质带以及上叠弧前盆地. 同时,找寻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接触的最外、 最远边界及其趋近界面,就能厘定缝合面在地表的出露线. 根据地球物理资料和高压变质岩等产出位置,限定 其深部的产出状态,就可以限定缝合带的产出状态. 结合汇聚带结构-属性解剖方法论与基本原则讨论,本文指 出喜马拉雅南部汇聚带成分、结构复杂,急需重新开展结构-属性解剖. 在综合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 们自己的最新研究结果, 进一步总结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结构-属性的新认识, 其中雅江蛇绿岩带包含多种构 造组分, 并非代表单一缝合带, 可能是位于弧前后盾(backstop)的多地质单元组合. 特提斯喜马拉雅(THS)包含 混杂岩结构组成, 具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