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血液学和血海液检验绪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绪论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第一节 血液学概述 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的血细胞形态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的血细胞生理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的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血液免疫学;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实验血液学等。 近年来,随着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实验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血液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不断地深入和扩大,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如血细胞生物学和血液分子生物学等。血液学已成为生理和病理多种专业工作者共同耕耘的园地,血液学范围不断扩大,血液学在医学整体中已成为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前驱。 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免疫学家、遗传学家、肿瘤学家等与临床血液学家密切合作,使临床血液学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临床血液学又为众多基础学科解决了不少问题,并开阔了新的领域。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床各科疾病,如肝病、肾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血液学异常。 近年来,利用分子标志物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和对血栓前状态进行精确诊断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随着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崛起和发展,又形成了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这一分支。实际上,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近20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血细胞的分子和细胞学结构的研究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原理,使人们对血液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把血液学提高到崭新的“分子血液学”水平。在方法学上,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在血液学检验和临床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水平,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综上所述,血液学、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都属于血液学的范畴,只是研究的对象有不同的侧重和分工而已。 第二节 血液学发展史 祖国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即有关于血液的记载,国外在公元前3-4世纪时已有人提到血液的名宇。然而对于血液组成和功能的认识长期以来是唯心的和不完全的,有些概念是从点滴的现象和不完整的观察中推测出来的。 系统地和科学地研究血液开始于显微镜问世以后,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红细胞(1673)、白细胞(1749)和血小板(1842),称为血液的有形部分,也是血液学家研究的重点对象。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亦称为血液无形成分(或血浆),许多年来由生物化学家和免疫学家所研究,目前血液学家对血浆特别关心的问题是止血和血栓的基础和临床。自20世纪初开始,对维持体内血细胞数量恒定的血细胞生成及造血调控也是血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二)红细胞的认识 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红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碱平衡有密切关系。 1967年以后明确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可作用于脱氧的血红蛋白分子,有利于组织获得更多的氧。1946年,肯定红细胞寿命在120天左右。人体输血能较安全地开展,是在1900年发现红细胞ABO血型之后。在20世纪20年代已知红细胞在体外保存需要葡萄糖,30年代已应用体外保存的血液作输血之用,40年代血库才开始逐渐建立。对红细胞糖代谢的全面了解是在1959年后。近30年来,红细胞结构与脂肪、蛋白的关系已较明确。 (三)白细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docx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docx VIP
- 《工业软件测评通用程序及要求》征求意见稿.pdf VIP
- 2024年可持续膳食系列报告:菜谱碳足迹-龙吟研究室-2024-63页.pdf VIP
- 家居行业全景剖析.pptx VIP
- 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总结.docx VIP
- 河南各市(精确到县区)地图PPT课件(可编辑版).pptx
- 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和防治.pptx VIP
- 2025贵州铁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3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0-2021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五四学制)(解析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