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也谈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pdf

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也谈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也谈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 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也谈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 一 应该怎样理解法治? 对于法治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一种把法治看作实现国家秩序或社 段,另一种认为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需要而对 必要的限制。 前一种法治观是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从上古时代起,明天道 “制而用之谓之法”[1]的统治工具论观念就已经深植人心。后来的文人策士 露骨一点的,则谓 “设法度以齐民”[2],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 措而已”[3];说得含蓄一点的,则谓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以德为法”[5], “务以德善化民”[6]。总而言之,法律只是用来 虽然到了近世也可以发现一些弥足珍贵的民权思想萌芽。例如在明代, 就守法求治当中的利民与利君、良法与恶法、公共性与私益性之间的关 段精彩的文字 ∶ “……夫法之立,岂为利其国乎?岂以保其子孙之不亡乎?其意将 法苟足以利民,虽成于异代,出于他人,守之可也。诚 作于吾心,勿守之可也。知其善而守之,能守法者也;知其不善而更之 也。……举天下之好恶之公皆弃而不用,而一准其私意之法,甚则时 夺之平,由是法不可行也。……”[7] 黄宗羲更大胆直言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之下, “其所谓法,有一家之法 之法也”[8]。尽管有这些民权思想的萌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在漠 诉求。对此粱启超的有关见解很中肯,他指出 ∶ “我国成文法之起原不可确指,然以数千年之思想往往视法律与命令同 [9]。 当然,现代欧美各国也存在类似的观念。众所周知,实证主义分析法 奥斯丁 (JohnAustin)把法理解为主权者的命令,坚持 “恶法亦法” 更晚近一些还有布莱克 (DonaldJ.Black)的定义 ∶“法是政府实施的社 意味着 “国家及其公民的规范性生活”[11]。但是,这些主张由于忽视 法化、正当化的处理或者 “超越性控制”而始终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判 (FriedrichA.vonHayek)关于自发秩序的理论把命令、强制以及组织 的概念之外,把法治理解为通过同意而对一切立法进 是要对奥斯丁之流的影响施行矫枉过正[12]。 不言而喻,后一种以权利 (right)限制权力 (power)的法治观来 性及其制度设计[13]。根据现代法治主义的各种理论,国家权力的行使必 某种民主程序订立的宪法 (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并 在形式和实质这两个方面都符合宪政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违法行为、 违宪的政府举措及法规都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等方式方法予以纠正,以保障 尊严、自由、权利、社会正义以及法律体系的安定性。至于哪种 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要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定, 其实现代法治构思本来早就包含了多元化的契机[15]。但是, 元性和地域性,连上述最基本的共性目标本身也不予认同的话,何必玩弄 侈谈什么现代化的法治!在我看来,今天讨论在中国推行法治,前提当 用权力的政府行为 (有制度性腐败的大量事实可以为证),首要的任务 有序化社会生活整体的合法性、正当性问题 (有新兴宗教或次级文化权 荼伸张势力的大量事实可以为证),而决不能仅仅归结为所谓 “功利性的 的呼唤”,或者只是对作为现实状态的秩序进行法律形式上的被动性追 从清末的严复、章太炎、康有为、粱启超等一班爱国忧国之士鼓吹 一百多年当中,虽然政治发展的过程极其曲折,但对于法学界来说,中 目标模式大体上还是清楚的,就是从前一种法治观转向后一种法治观, 家权力同时提高国家能力的适当途径。然而,最近中国政治学界和法学 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迹像。有人不是像顾准或者杜赞奇 (PrasenjitDuara 应时代需求去解构成为中国社会秩序的病灶的传统性权力关系, 解构以限制权力关系为宗旨的现代法学理论及其制度框架;也有人不是像杜 狄百瑞 (Wm.Theodore de Bary)那样在中国本土资源中发掘与现 矿脉,而是在本土资源中寻找社会强制的合理性――虽然巧妙的修辞技巧能 程度上掩饰特定的价值偏好[17]。这是为什么?个中的原因非常复杂。 再生产的逻辑以及犬儒式的自嘲、自慰、自虐或急功近利的形而下动机不 要素特别值得在这里提出来认真讨论,即 (1)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屡 学界的部分人士在心灰意冷之余倾向于逆反性选择;(2)后现代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圈内失去了变革的共识以及确信无疑的目标参照物;(3 代以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成果大大增强了受惠者 “问苍茫大地谁 迈气概以及爱屋及乌的心境。中国在进行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