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制裁犯罪行为确保社会稳定-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 第十三章 制裁犯罪行为 确保社会稳定 第十三章 制裁犯罪行为, 确保社会稳定 Criminal Law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犯罪 第三节 刑罚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与刑法 二、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二、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不为罪,不处罚(取消了79年刑法中的类推制度)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科学家杀妻案” (3)罪刑相适应原则——所受的刑罚与罪行相适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同样的行为受同样的处罚.(比较投放危险物质罪与破坏生产经营罪)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二、犯罪的构成 三、犯罪种类 四、对几种行为的认定问题 第三节 刑罚 一、刑罚的特征和目的 二、我国刑罚的种类 三、我国刑罚的具体运用 无业游民赵某为还赌债于某日晚将一刚下晚自习走在回家路上的中学生钱某拦住,持刀架在其脖子上要求钱某把钱拿出来。在此过程中,赵某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求学时的辛酸,遂良心发现,觉得学生可怜,便抽身离开。看着拦路抢劫者离去的背影,怒气未消的钱某从地上捡起一石块将赵某砸伤。问:钱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吗?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概念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2、紧急避险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免遭危险而采取。 必须是面临着正在发生的实际危险 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采取 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此外,还需要了解意外事件 我国刑法理论上的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因而不构成犯罪。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某甲赶马车在路上行走,转弯时,突然来 了一辆汽车,大声鸣喇叭,马闻声惊骇,乱闯乱跑,某甲全力勒马也制止不住,马脱缰而跑,把一个正在路边行走的老年农妇某乙撞死。 某甲对某乙的死亡是否负刑事责任? 猎人某甲在山上开枪打中一野猪,野猪受伤急奔上下撞死了正在路上行走的小孩某乙。 对小孩某乙的死亡某甲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一:某乙的死亡是在不能抗拒的情况下发生的,赶马车的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结果不负刑事责任。 答案二: 根据当时的情况,野猪撞死小孩某乙是甲不能够预见的,所以某甲对某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属于意外事件。 案例分析 上一级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特征 行为人已经实行了犯罪预备行为,即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和制造条件 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的预备阶段停止下来,即是说行为人尚未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预备停止下来,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1、犯罪的预备 概念 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2、犯罪的未遂 概念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行为。 特征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能得逞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未遂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今年9月14日,犯罪嫌疑人姚某、曲某、张某在饭店吃饭时,预谋绑架某冷藏厂厂长于某之子作人质,以此向于某勒索人民币10万元。9月15日上午,三人准备了仿真手枪、匕首、绳子等作案工具,来到于某之子上学的学校附近准备实施绑架,因其中午在校吃饭,三人见无机可乘,便返回到姚某家中。当天下午,三人又来到学校附近寻机作案,被当地派出所巡逻民警抓获。 姚某等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应如何处罚?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绑架罪(预备),依法应予惩处。法院经审理后,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以绑架罪分别判处姚、曲二人有期徒刑4年、3年;判处张某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案例分析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3、犯罪中止 概念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上一页 下一页 后退 退出 目录 主页 自动放弃犯罪 犯罪中止的类型 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在犯罪过程中及时放弃了犯罪 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