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这就给平时的训练也带来了许多弊端,许多学生分不清文体,甚至连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分不清,就更不用说具体分清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了。所以从2006年的高考作文到中考作文的命题要求中,开始有了文体的限制,至2008年这种提法在逐渐增多。如福建福州的选题作文在话题作文中就明确规定了写记叙文,而在全命题的作文中则要求写议论文;湖北黄冈的选题作文也做出了同样的要求。这对于我们平时的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考生在考场作文中不写成“四不像”的文体,真正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近几年的作文命题走向趋势是: 从命题形式来看,命题作文受到关注,丰富了命题前面的提示语或导语内容,命题结合点呈现了多样化。 如2008年的试卷中有的作文命题源自于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也有的命题引用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的名言警句,这就为我们的读写结合教学提出来了新的要求。 如重庆市的作文题目: (1)题目: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间;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 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 (2)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不脱离材料内容,任选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②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冰心《谈生命》) ③生命中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寒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火把,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谢创伤》) 从命题内容来看,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彰显个性。 1、 感悟现实生活,体验人间真情。 2、关注社会发展,强调人文精神。 3、关注自我发展,审视青春价值。 尽管我们看到的命题作文的比例居多,但是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如湖北省黄冈市作文题:读下列材料,可产生多种感受。请根据个人理解,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作文材料: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技艺学完,就自以为都学到手了,便向老师告辞回家。秦青也没有阻拦他,在城外的大道旁给他饯行。这时候秦青抚摩着拍板,慷慨激昂地高唱起来,声音振动了林间的树木,反激出的回音挡住了天上的行云。 薛谭便急忙向老师道歉,要求回去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在也不敢说回家的话。 这一命题不但以材料写文,而且要求必须写成议论文。 * 中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季伟譞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试题,特别是2008年作文题目,令人清晰地感受到命题风格的变化,正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好一派春色满园的新气象,不仅给人们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和写作的激情,而且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2008黑龙江省各地市的中考试卷作文命题: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佳木斯、鸡西、牡丹江等几个地市的作文题目是二选一: 文题一:请将题目珍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在人生的旅途上,无数个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家乡,对祖国,乃至对生存的环境,我们都会有无尽的期待与畅想,或许是困惑与担忧-------- 请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片文章。 大庆的作文题目是一个命题作文: 以“谢谢你教会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回眸近几年我省的作文命题,都是二选一,以命题和话题为主,而命题主要是半命题。 2007年:文题一是半命题“我拥有 ”,文题二以“健康”为话题作文。 2006年:文题一是以“财富”为话题作文,文题二是半命题“坦然看 ”。 2005年:文题一是以“和谐”为话题作文,文题二是半命题“面对 ”。 以2008年作文为例文题诠释: 文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珍爱明天较为明确的指出了写作测试的意向,意在引导学生围绕选题选材立意,以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个性鲜明的语言习惯,尽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