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怎样喝到冷饮的.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炎炎夏日古人怎样喝到冷饮的 三伏头刚到 四大火炉的小伙伴们已经受不了了 据最新天气预报显示 重庆市个别区县温度已经突破40°…… 在这桑拿天里 要是能吃上一口冰镇西瓜 喝上一口透心凉x飞扬的饮料 那才算得上过瘾! 说到吃,是中国人当之无愧的强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夏天想要吃得好 保险制冷的设备可少不了 孔子曰: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想要色、嗅不恶,要么一顿全吃光 要么就得好好想象怎么制冷保鲜 而在没有冰箱冷库和电的古代 广大人民群众依旧发挥了智慧 吃上了冰棍和冷饮 在周朝,伟大而勤劳的劳动者就设计制造出了“冰鉴”这个东西。别误会,跟算命相面的冰鉴不是一码事。如图所示,这个冰鉴其实就是周代的冰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储存冰块、食物并用来保鲜的器具。不但可以防暑降温,冬天的时候还能用来温酒,甚至还考虑到了清洗便利性,的确巧夺天工。 为了满足这台“冰箱”的需求,周朝专门设立了一个管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明确记载:凌人,掌冰。郑玄注:掌冰政,主藏冰之政也。当时主要的制冷方法还是采冰,然后挖个冰窖储存起来,以备夏天使用。周代贵族们都特别喜爱在酒席上喝冷饮,屈原《楚辞·招魂》中就记载: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翻译过来就是:把清酒从酒槽中倒出来再冰冻,喝起来特别清爽。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到了唐朝,虽然保鲜的技术已经发展成冰库、冰井,但依然无法满足一颗吃货的内心。长安道上,剽骑劲卒鼓鼓着手臂上的肌肉,一次次挥动着马鞭催促向前,不为别的——褡裢里的荔枝,再有几天就败坏掉了,这可是要命的罪! 其实杨玉环吃荔枝这事儿,总让人觉得有蹊跷: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冷链运输也不过能保存荔枝不足3天,唐朝的马再快,能比高铁飞机快吗? 隋唐时期,人们对制冷的认识就是往深挖,使劲挖。著名诗人韦应物做了一首《夏冰歌》: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想一想,在那盛暑之时,火蒸碳焙,人人汗出如浆,莲子绿豆汤里放上那么几粒冰块,滋味美极了。只可惜的是价钱不太友好。 当然,不友好那是对平头百姓说的。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就不受这个困扰,据说他家子弟夏天时会邀请工匠上门,取出大大的冰块,雕刻成山的形状,躲在期间避暑,美极了。 话说制冷技术到了人文社会发达的宋朝,就没听说有人再干跑死马累死人的荔枝快递工作了。 倒不是当权者心慈手软,实在是宋朝经济文化太发达,智慧的火花在吃货的脑袋里迸发了一个小小的火星。 那时人们酷爱炼丹,道士们惊喜地发现硝石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温降到结冰。还记得清明上河图里哪些卖美食的小商贩吗?美食+人工制冷,这才叫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于是,冷饮就这样出现啦!清明上河图中挂着“香引子”招牌的小店,就是夏天卖冷饮、冬天卖热茶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当时北宋开封的冰店里,有一种“网红”产品名叫冰糖冰雪冰元子,特别受欢迎。临安街头卖的雪泡梅花酒,听起来跟今天的奶茶颇有几分相似。 拜经济发达所赐,宋朝的老百姓喜到吃货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继承了祖宗们传下来的制冷技术,明朝人的思路就又开阔了许多。冰块数量的增加,也让冰块不再只保存鱼肉等高价值食材,这个时期,连蔬菜都保险都用上了冰块。另外,明朝时政府还在京杭大运河沿岸,修建了许多冰库,为送往京城的鲜果时蔬菜的船只加冰,以保证贡品不变质。 想那个时候,京城的老百姓能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还是件值得夸耀的事儿呢。 千万别小看了明朝人的用冰水准,它们在修建故宫的过程中,帮了不少忙。故宫的营造,总计耗费巨石数万块,其中最重的达300多吨。那年月可没有起重机,据史料《两宫鼎建记》记载,运送石头的时候,工人们修建了一条冰道。工人在冰道两边每隔500米挖掘一个小型水井,从井中取水,然后洒在路面上,让路面结冰,从而将石头继续搬运至北京。

文档评论(0)

178****78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