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帝王的回归——《康熙王朝》及其热播现象辨析.pdf

帝王的回归——《康熙王朝》及其热播现象辨析.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帝王的回归—— 《康熙王朝》及其热播现象辨析 一 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同时播映着两部历史题材连续剧,一套节目播《孙中山》,八 套节目播《康熙王朝》,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事情凑巧,总之形成了一种对收视率的 争夺。结果看《孙中山》者寥寥无几,免强看了几集的人也说无趣,多数观众每晚都 坐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守望那位 “千年一帝”了。2月,央视网站公布了调查数 据,《孙中山》的收视率为6.9%,而《康熙王朝》的收视率则高达62.66%。【1】 《康熙王朝》的热播让人侧目,有学者在报上撰文,指出《康》种种与历史事实不符 之硬伤的同时,对该剧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观也提出了批评,对其可能形成的不良社会 影响表现忧虑,可这种冷静的声音怎敌得过市场的喧嚣?《康》的高收视率意味着能 招来更多的广告,更多的广告,则能给电视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有人统计, 《康》在中央电视台播映20余天,为该台净赚人民币1亿多元。【2】中央电视台才 将 《康》播完,全国各地方台蜂拥而上,竞相将此剧播映权购去,康熙大帝于是在黄 金时段携大量广告再度荣归故国,巡行于大江南北,东边西陲。据保守的估算,到今 年5月,全国观看《康熙王朝》者已不下3亿人。 前几年就有人着文称当今为 “盛世”。盛世当有佳音伴,前朝好梦须重温。一些电视 剧制作者豪情盈怀,那气势是非要将 “康乾盛世”摆上荧屏完整再现不可的。《雍正 王朝》才 “火”了不久,《康熙王朝》接踵而来,果然又大红又紫万众争睹,经各级 电视台反复播映后,《康熙王朝》产生的社会效应令人叹为观止:报刊杂志上除少量 批评文字外,多为喝彩之声;陈道明着龙袍扮演的康熙剧照遍登大报小报;一位朋友 告诉我,他正上初一的儿子看了几集《康》,连续多日 “朕”不离口,并把班上几位 漂亮女生分别封为 “皇后”或 “贵妃”;市民家中,公共场所,工厂车间,机关大 楼,关于此剧的议论此起彼伏,许多人在回答为何喜欢看《康》时,都说 “一是好 看,二是可以了解历史”;【3】《康》的热播,显然也引起了上层的注意与好奇, 春节期间,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部级干部研讨班”上举办 《论康熙 盛世》讲座,许多高级干部兴致勃勃赶来聆听。【4】 3亿观众和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社会现象,即使称为一次文 化事件亦不为过,然而,《康》在创作思想、价值取向乃至历史观等方面的问题却多 矣大矣。前面已经提到,有学者撰文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与批评,可这些文章多为杂 谈或短论,或许是笔者孤陋寡闻,我迄今也未见到对 《康》确有份量的批评文字。也 许,日益 “专业化”和 “学院化”的知识分子,对诸如《康》这样的 “大众文化产 品”兴趣不大,闲时稍加留意已是 “垂顾”,写些短论更属 “高看”,如若劳心费神 写长篇论文,便不屑为之了。当然,也许有的学者认为正式著文评 《康》,很可能 “反助其势”,不如沉默,让其自生自灭为好。 然而,依笔者所见,《康》似不应如此轻看,也不该受到这般 “冷处理”。此剧着力 铺陈了多幕豪华壮观的场景,调用各种艺术手法,设计了一个接一个惊魂动魄的故事 情节,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作了重组及构造,在皇威煊赫的氛围中,编创者成 功地刻画了康熙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再现了他60余年叱咤风云的辉煌,以昂扬的 激情奏响了一曲盛世颂歌,让人心驰神往,及至最后几集,一首凄凉却不乏悲壮的挽 歌缓缓升起,诉说着对康熙老去和中华帝国日后没落的惆怅与无奈。人们可以看出, 此剧有一种近乎宣言式的坦率,对历史剧不免带有的 “当代情结”,编创者不屑于隐 讳,他们用让人印象深刻的叙述方式,将300年前的历史陈迹与当下现实紧紧扭结一 处,有意让人看到他们是在用历史比附当代,是在以 “时代要求”演绎和讲述过去。 我想说,此剧及其热播现象出现在今天,显得既异乎寻常又合情合理,似乎难以理喻 又带有某种 “应然性”。这起文化事件,展现着这个背负着太多历史和现实 “债务” 的大国在动荡年代的种种情状,它对昔日 “盛世荣耀”的回望,夹杂着剧作者和观众 的怀恋、钦慕、伤悼等等万般苦衷。同时,此剧显示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 “话语权”的争夺已是心急火燎,所谓 “大众文化市场”,正在受到用意深远的塑造 和控制。剧中剧外,权力再次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这种权力经过一番刻意包装,以 “媚俗”的面目进入市场,颇富心计地为 “王道”和专制主义评功摆好,想方设法阻 遏大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拦截中国社会迈向公正和民主的进程。此剧的高收视率和广 泛的社会影响,只能说明它对社会和民众的高度有害,我实在想不出,眼下还有什么 比披露这种 “有害”更重要的工作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