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
《伤寒论通解》第一课:如何学用《伤寒论》 《伤寒论》是由张仲景“论广”而来,具备“简、精、效”的特点。 “简”: 是语言简洁,字字千金. 错误的“共识”:“伤寒论深奥、隐晦、难明”. 望而却步,或者学而不用。 “精”,核心思维,“意赅”,或者是理、法、方、药具备。 一、临床思维:显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理论思维:是隐藏,理论临证架构在仲景书中探求。 “效”: 疗效评价:“效如桴鼓”、“一剂知,两剂已”,有的人甚至说是“神效”、如有神助。 实际临证: 慢性病:七成患者,前面一周的治疗可做到显效,后面的调理则是比较慢; 急性病:近九成的患者是“一剂知,两剂已”。 一些疾病:“泥牛入海”的情况。 原因:“方证不对”、患者生活情志问题、“死证”。 如何学用《伤寒论》? “学用”,强调“知行合一”。 一、确立《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思维:阴阳思维,是源头活水。 理论核心思维,决定了仲景学术的脉络走向。 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代医家争议很多,如同“迷案”,迷惑后学。 仲景核心理论,从源头、从《伤寒杂病论》当中来提取,用临床检验。 “真金不怕火炼”。 源头:阴阳学说。 一源多岐。 仲景发挥阴阳学说,赋予临床特征,保留主要特征:“寒热”。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对阴阳学说的演变、发挥与临证检验的结晶。 《伤寒杂病论》核心理论有哪些? 如“真元论”、“阴阳大义”、“胃气论”、“三阴三阳论”等,合并定名:《阴阳法要》。 “阴阳大义”,重辑“阴阳应象大论”,演示阴阳与万物现象。 “胃气论”,立“中极”,内涵木土,全后天之本。 阴阳学说一脉相承,简洁明了,囊括临床。 学透者,高屋建瓴,以“一”御“百”的趣境。 临床上,化繁为简,切中要点。正与“大道至简”相合。 理论篇是基础,反复琢磨,融会贯通,持之以恒。 基础不牢,“空中楼阁”。 二、确立《伤寒论》严谨辨证核心思维:方证对应,以“辨”为重 “辨证论治”的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理、法、方、药的辨证模式。主要是将辨病机、识证候、处方药。 第二种:“方证对应”的辨证模式,仲景学术在临床灵魂体现,更是“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 《伤寒论》,是“方证”理念,如“桂枝证”、“柴胡汤病证”等。 1、“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2、“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方证”目前最早文献记载《千金翼方》,其里面提到“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历代伤寒大家,“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方证对应,重点在“辨”与“证”。 “有诸内,比形于诸外”,或者说透过事物的现象来抓住本质。 关键:“识证”! “证”,是由具有辨证特征的系列“症状”组成。 例如:具备“恶热喜冷、小便黄赤、脉滑数”,则是“阳明病”的证候。 一个“证”,就是数学中的“一一对应”。 《伤寒论》,有“六”个主证,也就是“三阴三阳”,突显其主要病机。 如,太阳病的主证候,其描述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病机就是:邪入太阳,营卫失和,外聚抗邪。 证”的两层含义:一个是“证候”,另一个是临床“症状”。 具有严格的判断依据和标准。 “识证”,则是中医的主要特征。 为何在临证上面要用“辨”而不是辩”? “辨”与“辩”,“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辩”: 口头上争论,不分是非真伪,“辩胜”即可,“诡辩”。 “辨”: 《说文解字》:“辨,判也”,《小尔雅》:“辨,别也”。 是具有洞察、区别事物本质的能力。 中医用“辨”字,辨证过程,则是洞察患者此时疾病的本质证候,用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鉴别诊断。 此过程,严谨,有理有据,根据症状、体征,而不是医生的主观意识。 所以,“证”才贯穿整个医疗活动,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关键,同时,也在方剂中体现出来。 方证相应,就是通过严谨的辨证过程,抓住疾病的本质证候,使得处方除了与证候相对应外,还要与临床症状相对应。 重点:证候。必须要具备。 以吴茱萸汤证为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 主要证候:太阴病。 使用指征(症状):吐、利、手足逆冷、烦躁、头痛。 “一个萝卜一个坑”,要看规格是否一致。 徐灵胎:“仲景之方犹百钧之弩也,如其中的,一举贯革,如不中的,弓劲矢疾,去的弥远。” 识病在辨证,治病在用方。 临证抓住证与症,是取效关键,也是治病依据。 三、确立《伤寒论》的临床范围:“三阴三阳”辨证,囊括百病 仲景“论广”伤寒而成书,至于当时的书名则是无从考证。 隋唐史书,多称为《张仲景方》等等,《脉经》对此则是毫无记载。 称为“伤寒”,首见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其中伤寒部分,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