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壤颗粒表面离子吸附动力学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土壤学报.PDF

黄壤颗粒表面离子吸附动力学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土壤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壤颗粒表面离子吸附动力学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土壤学报

第55 卷第6 期 土 壤 学 报 Vol. 55 ,No. 6 2018 年 11 月 ACTA PEDOLOGICA SINICA Nov. ,2018 DOI :10.11766/trxb201802010577 黄壤颗粒表面离子吸附动力学中的离子特异性效应* † 吴英博 刘新敏 李 睿 杜 伟 田 锐 李 航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 摘 要  基于考虑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的离子吸附动力学模型,以可变电荷黄壤颗粒为代表材 料,研究了锂离子(Li+ )、钠离子(Na + )和铯离子(Cs+ )在黄壤颗粒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特征,进 + + + 一步计算了离子在土壤/水界面的扩散距离与表面电化学参数。结果表明: (1)Li 、Na 和Cs 在黄壤颗 粒表面吸附仅存在一级动力学过程并存在明显的离子特异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 大;(2)离子非经典极化与体积效应的共同作用决定了离子在固/液界面的扩散距离,在较高浓度电解质 + + + + + 中,Na 和Li 的离子体积和极化效应基本平衡,导致Na 和Li 离子间差异不显著,但Cs 由于强烈的非 + + + 经典极化作用,扩散距离表现为:Cs Na ≈Li ;在低浓度电解质中,离子非经典极化作用占主导, + + + 扩散距离表现为:Cs Na Li ,表明离子扩散距离在低浓度下差异大,而高浓度下差异不显著;(3) 离子扩散距离的差异导致固/液界面电位的不同,Stern 电位、电荷密度和电场强度均受到离子扩散距离 + + + 的影响,表面电位(绝对值)在各个浓度下均表现为:Li Na Cs ,说明表面电位仅受非经典极化 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将对土壤/水界面反应理论的完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离子吸附;极化;表面电位;离子特异性效应;电场 中图分类号   S153    文献标识码  A 离子在固/ 液界面的交换吸附是一个非常重要 研究者通过Fokker-Planck方程和 Smoluchowski方 的物理化学过程 [1-3 ]。近几十年来,为了阐述离 程描述离子在外加电场中的扩散行为 [9-10 ]。 Li 和 [9,11-12 ] 子在固/ 液界面交换吸附的机制,研究者提出了诸 Wu 等 发现上述经典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等于 多理论模型,如抛物线扩散方程、分数阶动力方 一个线性方程加上离子的通量方程,同时证明了 程、一级和二级速率方程和Elovich方程等 [4-7 ]。 离子在双电层的扩散过程本质上为离子在颗粒表 然而,这些简单的质子扩散和表面反应模型均不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