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汉诗现场与消失的美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论汉诗现场与消失的美学

結論:漢詩現場與消失的美學 - 265- 第七章 結論:漢詩現場與消失的美學 第一節 離散詩學與文學現場 本論文選取的四組詩人個案,主要著眼他們境外流動的事蹟,以及 對區域文學造成的影響。流動,意味離散話語的開始。而流動帶來的文 化播遷與文學地理,改變了過去局部的中原文學視域,展現境外空間有 著與中原地域同 時並存和熱烈發展的文學生產。尤其清末民初帝國崩 裂,國體肇新,士人百姓大規模遷徙,文化與文學的播遷軌跡更為繁複。 這是一個區域漢文學交流與互動的歷史時刻,一個以漢詩為主導文類的 文學現場。我們從離散敘事的論述框架,重新觀察了漢詩作為跟隨傳統 文化一同陷落的舊文體,如何在地理遷徙的現代時空內,重新架構了詩 人經歷的主體飄零、肉身苦難、絕域風土和文教播遷的種種經驗。這些 寫在境外的漢詩,橫跨新舊文學的分野,在同一傳統/現代交替的歷史 結構裡出沒,預告了漢詩作為強力表徵時代與主體經驗的「舊」文類, 依然展現有效的「新」生命力。其中內蘊的文類意識,提醒了我們進一 步理解漢詩播遷所塑造的區域文學型態,同時藉由這些遺落在海外的詩 人足跡,形成地域觀照的文學「現場」脈絡。 現場,從一個實證的角度觀察是一個追尋歷史蹤跡的場所。然而, 當我們經由詩人身後留下的漢詩去追蹤他們離散的軌跡,重建他們在漢 詩世界裡投射的家國想像與文化信念,這些透過詩人互動交流與足跡往 返而形成的文學現場,指向的已不是實證的經驗現場。漢詩寫作、境外 遷徙、遺民認同,三者構成的意義,連結到一個廿世紀漢文學播遷的區 域客觀現實。寫作漢詩與漢詩表現的情調與症狀,詩人遷徙的緣由處境 與生存際遇,都一一藉由漢詩呈現了他們在大離散氛圍內,克服「現代」 時間與表現文化語言的內在主體經驗。這種不在文學革命進程,新文學 或現代文學視域內的現象,確實有著一個我們無法略過的文學譜系。因 - 266 –漢詩現場與消失的美學 此,若現場不指向蹤跡,而是從生產與發生意義的層面著眼,文學史「現 場」就意味文學產生影響與論述開展的一個蹤跡展示的所在。廿世紀遺 民詩人的遷徙與漢詩的離散敘事,補強了文學史看不見的「現場」。 在甲午戰爭後,乙未割台造成故鄉/故國的一種地域性割裂的認同 遊移,帶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文人遷徙姿態。台灣文人丘逢甲、許南英 和王松選擇在日本殖民初期內渡,三人日後際遇和遷徙安頓的路徑,顯 然差異甚大,卻又展現了晚清境外流動的集體時代經驗。本文勾勒三位 台籍文人,面對歷史轉折陷入的「遺民」處境,替乙未後的漢詩生產、 文化遺民的形象與遷徙,建立頗具辯證性的線索。從丘逢甲內渡廣東, 集合民間資源另闢文教舞台 ,這種集鄉土精神和士紳風格一體的表現, 實屬少見。最後從乙未「遺民」搖身變為遠赴南洋傳播孔教的「先行者」, 漢詩是他有效傳播形象的文化資本,熱烈開拓他在中國南方與南洋的文 化事業,士人遷徙構成的南方人文地理,創造了與時代對話的離散經驗。 相對於此,竹塹詩人王松選擇歸返台灣定居,面對日本殖民統治環 境曖昧的漢文化交流與籠絡,一生都周旋在遺民與順民的矛盾之間。他 處身日漸熟悉的殖民環境,觀察建設進步中的日據台灣,同時漢詩生產 並不滅絕,甚至還有具備詩學教養的日本官僚可以唱和交心。於是台島 積存豐厚的詩學資本,並不亞於中原境內的詩學生產。遺民自我堅守的 「境內流亡」心態,構成嚴峻的考驗。放在境外離散視野觀察,儘管王 松未再出走,但藉由遺民與殖民對望的眼光交集,我們看到遺民對中原 正統與在地身份的複雜辯證關係。在漢詩的創作與交流當中,遺民一方 面意識到身份的在地轉化,另一方面又面對漢詩中原意識的複製和再生 產。詩人表現的漢詩意識在殖民地理與想像中原之間遠離又復歸,這已 是一幅弔詭和曖昧的離散書寫。 另外,許南英作為共同出走的乙未遺民,一生的際遇顯得更為顛頗 流離。他在廣東的官宦生涯轉徙各地,回台兩次省墓卻沒留下定居。他 曾兩回遠走南洋尋找謀生機會,但並沒有帶來穩定生活,最後還客死印 尼棉蘭,葬身異地。許南英的離散路徑,典型呈現了飄零流離的身影。 漢詩寫作成了他銘刻紀錄一生際遇的唯一載體,詩篇盡是時代遺民的流 離感傷。許南英此刻標示的「遺民」身份,其實不再凸顯遺民忠君或忠 於舊朝的正統。他所代表的象徵意義,見證了由帝國轉入民國,知識結 構改變,時局變遷下流離失所的一群。他們的知識教養,安身價值,都 在鉅變的時代流亡氛圍中,經歷喪亂而潰散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