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沧源岩画资料
沧源壁画在沧源县东北62公里勐来乡的山东省岩上,1965年开始先后共发现岩画10处。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可辫认图像1063个,有人形、动物、房屋、道路、村落、山洞、树木、舟船、太阳、手印及示意符号等。画面最大为3x27米,画图多为狩猎和采集场面,也有舞蹈、战争等内容。图像成暗红色剪影,用铁矿粉和粘性动物血混合为颜料绘制而成。推测距今已有3000多年,为原始人类的绘画艺术,对研究云南的民族文体艺术有重要的价值,现已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画和崖雕是一份世界遗产,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失落的古文明,科学家来研究,游客们络绎参观,但它同时也在遭受人为破坏,直至从人视野中消失。而岩画一旦挪了地方就全完了,几乎没有办法破译。云南临沧地区的沧源岩画 和麻栗坡县的大王岩岩画,都是近年新研发的.内容最丰富 最具有古文化代表性的岩画。
?? 中国有着丰富的岩画资源,分布在各地著名大遗址中,有广西左江流域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和大王岩画,新疆阿尔泰、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西藏岩画,福建仙字潭岩画,江苏将军崖岩画,台湾万山岩画等。它为研究我国各族先民的原始社会史、文化史、艺术史、宗教史、民俗史、古文字史等学术领域,提供了极其珍贵、丰富和形象的资料。 岩画和崖雕,一般是古人类雕刻在岩石或崖壁上的艺术作品,创作者用手指、动物毛发制成的刷子、棍子或羽毛绘制而成。颜料中的红黄色来自于铁氧化物,黑色来源于锰氧化物或烧过的骨头,白色则由上乘的黏土提供,然后用蛋白、植物液体、血液或尿混合这些颜料绘制而成。它们大多在人迹罕至、荒芜僻远之所,当地老百姓即使知道它们的存在,也早已说不清它们的来历。这本具有插图的历史书被大自然保护了几千年,自1982年起也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
?????? 中国近年新研发的 云南沧源崖画至今共发现15个点,全都分布在海拔1200~2000米之间的山上。其中,第一、第二、第六、第七等岩画点,画面内容较为丰富,也更具代表性。
?????? 沧源是一个多山的地方,这里森林茂密,珍禽异兽活跃其中,每年5~9月,充沛的雨水滋养万物生长。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自古以来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就在勐乃乡东北郁郁葱葱的山上,一块灰黄色的崖壁醒目地突起,这就是第一岩画点。在附近居住的傣族和佤族都认为,崖壁上住着可以赐福给人的仙人,因此每逢过年他们都会从村寨赶来祭祀,遇到生病或者什么困难,也会到这里来拜求仙人寻找解救之法。 30米长的崖壁上,岩画在眼前蔓延开去。崖画的绘画手法像是一种剪影,简单却特点鲜明。有一处画面上数十只猴子排成一列,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进,上爬的猴子尾巴下垂,下坡的猴子则长尾上翘,当地人说猴群爬山的情形也的确如此。猴群之下,是众多的牛的图案,扁长的牛角一看便知是水牛。它们有的被人骑在背上,有的被人牵着,有的被张满弩的人瞄准,有的两两相对,作出格斗的架势。牛是云南古代民族尤其崇拜的动物,牛头是力量和财富的象征。古代祭祀仪式的主持者都是手持牛头的。在牛图像的右边,呈现出一系列丰富的杂技表演:顶杆、弄丸、双人叠立……热闹非凡。画幅的最下面是人们持弩猎象、猎豹的场景。至今,野象还在沧源的班洪、班老两地出没。 第二地点位于丁来大寨通往曼坎的路旁,这里最著名的是一幅规模宏大的“村落图”。干栏式房屋围绕而成的村落井然有序,村子中间的空地上,矗立着两座大型房屋,像是公共集会地或是部落首领的居所。村子外边,肩扛长兵器的战士排着队伍凯旋而归。旁边的小路上,人们带着各种牲畜赶往村子,那是这次战争的战利品。 从曼坎前往勐省,一路上看着苍翠的阿佤山,甘蔗巍然成林,茂密的云南松像一顶顶绿色的草帽扣在一个个山头上;佤族的村寨包围在大青树和巨龙竹之中。不远处的绿荫之中,又是一处灰黄的峭壁,那就是第六岩画点了。 第六地点最多的是各种人物图像,这里的人也格外爱美。他们的肘部、膝部、头上都装饰上羽毛,有的还身披羽衣,张开双臂就如同飞鸟展翅,人称“鸟形人”,华丽异常。这些人大都是舞者和巫师的装扮。更多的人物则头戴兽角、兽牙,耳朵上挂着如今天佤族妇女佩戴的大大的银制圆饼耳环。人物四肢的描画也不再简单地用直线表示,而是绘出了人的自然曲线,从而显得肌肉发达,强壮健美。 六号点有一幅描写战争的“庆功舞蹈图”,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7个战士,全都一手持盾,一手持棍,两臂张开,双腿下蹲,正随着前面一个高大的领舞者跳舞。7个战士后面还有5人叉着双手并排舞蹈。一些伴舞者在其周围高举起手臂,其中两个露出女性丰满的乳房和生殖器官。整个舞蹈场面气势恢宏,我们仿佛听到那神圣的木鼓雄浑激昂的咚咚声,7个战士正伴随着鼓点有节奏地摆动着。 描写放牧生活的“牧牛图”中,一个人费力地拉着一头牛爬坡,后面跟着牛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