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批评.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属于西方20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批评在英美学界基本上是占了统治地位。从形式主义批评发展起来的一些批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文学阅读的深度和文学普及的广泛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不仅大大开拓了文本分析的空间,而且它对于作品细节的理解,对于读者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来看,新批评的理论作为一种解剖文本的工具,不仅为开发出文学本身的审美宝藏提供了新的解读工具,而且为文学摆脱政治和道德理性的束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总是刻板地追寻作品中的社会内容,把文学艺术还原为历史与社会现实的表述,认为历史是可以通过对文本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以及文本周边材料的分析来加以认识的。这就往往导致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本身的特点注意不够,对作品艺术特征的把握与分析流于形式。 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在美国文论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新批评理论的直接开拓者是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理论、诗的“非个性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的尊崇,提出了新批评文学本质理论的基本要点;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应当说,新批评正是早期艾略特与瑞恰慈结合的产物:前者提供了思想倾向,后者提供了基本方法论。20年代以后,新批评派的真正核心是美国的约翰·兰色姆、阿伦·退特、克里安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等。兰色姆提出了“本体论”,把新批评建立于明确的文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上。由于诗的意义与形式在诗中融合在一起,所以应对诗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艾伦·退特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论,“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2,张力是诗的整体效果,是意义构造的产物。沃伦提出诗必须不纯,它可以包括抽象的理性思维以及各种复杂的相互矛盾的因素。布鲁克斯1942年出版的《精致的瓮》则成为新批评派细读式批评和理论阐述的名著。到了50年代初,美国文论界新批评一统天下,一些重要文论家,如威廉·维姆萨特、雷奈·韦勒克等人的加盟,使新批评派达到其成就和影响的顶峰。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和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合著的《文论简史》一纵一横、一经一纬,把整个新批评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如果说他们以前的新批评还是一种有理论的文学批评的话,那么,他们则把理论的批评与批评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使该理论体系化了。” 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 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 20世纪二十年代起源于英国,三十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五、六十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六十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艾略特《圣林》(1917)的一系列论文中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以及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推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成为新批评派操作方法的理论基础。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虽然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论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瑞恰兹主张从文本的语义结构来理解文学特性的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