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知识要典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1、中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本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自古相沿把中药称本草。
3、中药学: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的学科。
《神农本草经》 《本经》 东汉末年 第一部药学专著,载药 365 种
《神农本草经集注》 《本经集注》 梁朝 陶弘景 载药 730 种
《新修本草》 《唐本草》 唐朝 苏敬等 22 第一部药典,载药 844种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宋代 唐慎微 载药 1558 种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载药 1892 种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 赵学敏 载药 921 种
《中国药学大辞典》 民国 陈存仁
《中药大辞典》 载药 5767 种
二、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
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1、气候水土自然对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密切的关系。
2、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地道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
的研究到地道药材植化的研究、地道药材的药理生态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动物驯养,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发展优质高效的地道药材生产,国家正在实施按国际科学规范管理标
准(GAP)建立新的药材生产基地。
3、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确保药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
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1、中药炮制目的: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或毒烈性。2. 增强药物的疗效。3. 便于制剂和储藏。4. 清除杂
质和非药用部分,使之纯净,便于服用。
2、主要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水治(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治(炒、炙、烫、煅、
煨)、水火共治(蒸、煮、炖)、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药性: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
的作用。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1、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
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确定
依据:①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的药物, 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
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意义:①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
寒病投热药。②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③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
情而定。④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2、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确定依据 :多甘味能补
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3、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确定依据:①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
种子、果实质重的药品多主沉降。亦有少数例外,旋覆独降蔓荆独升。②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
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③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品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
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④药物的效用,药品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意
义: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升浮类药能上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