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感应親合式锂电池无线充电平台设计研究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感应親合式锂电池无线充电平台设计研究
论文评阅人1: 马皓教授
评阅人2: 胡岩教授
评阅人3: 林平副教授
评阅人4:
评阅人5:
答辩委员会主席: 悅光正 教授
委员1: 杨仕友__教授
委员2: 章讳副教授
委员3: 林平..副教授
委员4: 李玉玲副教授
委员5:
答辩日期:2013年3月8曰
浙江大学研宄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宄工作及取得的研宄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浙0: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4月名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浙江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浙江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齒库进行检索和传播,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曰期:年}月曰 签字曰期:年$月(0曰
摘要
电能的生产使用与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 能量形式。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进步,电能的输送、分配和使用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 的变化,但总体而言,在世界范围内,电能的输送仍是采用导线传导的电气连接这一传统 输电模式。这就使得接触火花、碳积、机械磨损等问题不可避免,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 化工、矿井、水下环境中,开关电弧、摩擦火花等足以引发安全事故。在医疗领域,随着 人工心脏等人工器官的成功植入,在体外对器官电池的充电,也对传统电能传输方式提出 了挑战,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对多负载感应耦合式锂电池无线充电平台进行了深入研宄,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制 作了样机进行了理论验证。本文分析了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电路拓扑,对系统电路 中重要组成部分,如可分离变压器、补偿电路、整流逆变做了详细的建模分析和理论推导, 可分离变压器采用互感模型,重点分析了 8种补偿方式,并最终采用SS补偿方式,此时, 系统具有恒流源特性,而且绕组寄生电阻的存在不影响补偿电容具有最简形。推导了交流 等效电阻与直流电阻的关系。给出了单负载锂电池无线充电平台的最优设计框架,重点介 绍了充电管理芯片bq2057的硬件电路,以及锁相环HEF4046B的使用方法,推导了 SS 补偿时出现频率分叉现象的起因及消除条件,根据电压增益特性,电路LC器件的电压应 力、感应线圈的载流能力,一步步推算出系统主电路的电路参数,给出最优设计方案。针 对充电电路包含多种状态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单负载时标准电流的控制思路。该控制方案 原理简单,拥有三大优点。最后,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出样机,通过实测实验参数,进 一步验证了该套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最后给出了多负载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框图, 以两负载为例,推导了原边恒压时、原边恒流时,原边线圈的输出功率随负载电阻的变化 关系,具体到锂电池充电平台系统电路,给出了原边恒流的控制方案,并与最大传输功率 控制方案作比较,原边恒流实现了副边线圈的解耦控制。原边电路采用全桥逆变变换器, 使用UC3875芯片实现移相控制,简述了芯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全桥变换器采用ZVZCS 软开关技术,并详细分析了 ZVZCS下的原边电路的工作原理。
关键词:可分离变压器,SS补偿方式,频率分叉,锁相环,恒流控制,全桥逆变。
Abstract
The consumption of pow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form of energy in people’s daily life today.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the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and use of power are also undergoing changes with each passing day. But in general, the delivery of power in worldwide is still using the traditional transmission m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