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陈鹤琴说,人之所以异于其他的动物,就因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交往,需要与社会融合。而未来社会更需要我们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然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决定了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匮乏,而自主游戏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自主游戏是小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活动,幼儿强烈的交往愿望在自主游戏中可以很好地得到满足,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创造了更宽广的交往平台,而且在自主游戏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不断的交往中获取了信息、沟通了感情,这种自主性交往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的个性,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因此,自主游戏对于促进小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各角色间的发生交往,这种交往不但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矛盾也是时常发生的,但自主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提高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在小班自主游戏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呢?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温馨、愉悦的自主游戏情境。
幼儿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游戏中得到满足、在没有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更好地达到情感、语言与交往的平衡。在宽松、充满温馨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同伴间是一种和谐愉悦的关系,为幼儿间友好的交往做下了铺垫,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只有在自由、宽松的交往情境中幼儿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交往能力,并通过对方的直接、真实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面以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
在娃娃家中扮演爸爸的幼儿甲和扮演妈妈的幼儿乙一起摆放好餐具、锅灶,烧好饭后,妈妈在喂娃娃喝牛奶、吃饭等,爸爸还说故事给宝宝听,爸爸妈妈充满着对小宝宝的关怀,一幅温暖的居家情景,这时爸爸看到娃娃家外面有人来了,连忙笑着招待:“进来坐坐吧,饭一会就好了……”,说着就给客人拉椅子,语气很亲切、热情。开始摆弄厨具,烧饭菜……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甲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已经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角色,爸爸的角色扮演、招待客人显得非常自然、熟练,像个小大人,关切的询问话语拉近了与客人的交流,是一种愉悦的交往关系,幼儿充分地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在游戏情境中与人很好地交流、沟通情感等,正是这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交往机会,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自主游戏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为幼儿所熟悉。
自主游戏之所以为幼儿所喜欢正是由于它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境中,一方面幼儿满足了自己的社会需要,一方面在这样的情境中他们乐于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是积极的、气氛是愉悦的,能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情感,幼儿可以充分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是一种快乐的交往。幼儿间扮演的各种角色在游戏情境中必然会产生与人、与事物打交道的现象,这正是幼儿运用语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实际练习。角色间的对话、问题的解决等无不实现着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下面以案例说明。
案例一:
幼儿甲是医院的医生,搭好病床、摆好医院器材以后,开始有病人来了,幼儿甲让他躺在病床上,给病人量体温、打针,然后给他一瓶药。等会有其他病人来了,他还是按照刚才的程序给病人“治病”,一连接待了几个病人,到后来老看着别人玩的游戏,终于医生离开了医院。我说:“医院里的医生呢?怎么不见了?” 幼儿甲对老师说:“我下班了呀……”
案例二: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幼儿甲东张西望,不知去哪个区域游戏,我看到娃娃家中有一位能干的幼儿乙正把煤气灶、锅碗、调羹等摆放出来,准备游戏,我忙提示幼儿乙可以请幼儿甲来做妈妈,和他一起玩娃娃家,幼儿乙忙大叫:“XXX!到我这里来玩!”只见幼儿甲笑咪咪地走了过来,来到桌旁,幼儿乙给了她一只小碗,就独自炒菜、烧饭了,而幼儿甲也没拿这只碗,两只手拉着衣角笑咪咪地看着幼儿乙玩。忙了一会儿,幼儿乙突然说娃娃生病了,就把娃娃递给了幼儿甲,说:“我们带娃娃去医院看病吧!” 幼儿甲也没拒绝,抱着娃娃来到小医院,医生问:“怎么了?” 幼儿甲说:“娃娃生病了。”“我来看看。”说这就给娃娃量了量体温,用听诊器听听胸部,说:“娃娃发烧了,打一针吃点药就好了。”医生给娃娃打了针。我这时忙过去说:孩子打了针一定很疼,爸爸、妈妈快给揉揉。“小妈妈”忙给娃娃揉着,我及时表扬她:这小妈妈对孩子真好。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案例一中我们发现幼儿甲对医生这个角色失去了兴趣,因为他所在的医院定位范围太广,小班幼儿只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操作,反复几次后他自己也失去了兴趣,看着别人玩,想去玩别的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