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有感
近日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认真研读了《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一书,看完后感触很深。书中所列举的“教育叙事”历历在目,“焦点透视”一针见血,“应对训练”条条有理,书中所讲正适合当前我们教师的心理状况,那上面列举的一个活灵活现的例子,简直就是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学习解决了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我真正认识到了关注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处,教师是为人师表之人,这是众所周知的。近几年,有关教师暴力虐待学生的消息多见报端,有的是体罚学生,有的是将学生打伤、打残,甚至将学生逼死。而这其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被学生和同事认为工作一贯兢兢业业,勤于钻研业务,对学生和蔼可亲的好教师。这巨大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到底怎么了?
这些令人愤慨的行为之所以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之外,他们心理的扭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成长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成长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成长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为人师者,特别是我们中学,教师被孩子们视作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受着千百双眼睛的监督,稍有不慎,就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或贻人口实。所以我认为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严格地说,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与教书育人相关。“为人师表”是一句人所共知的老话,然而要真正成为我们教师立身行事的准则,就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修炼。
二、通过学习我知道,教师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
(一)教师的心理成长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六、七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可见教师的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有多么大啊!
(三)教师的心理成长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过:“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成长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而是否产生师生对立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学生能否得到正确引导和转化,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三、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成长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允许教师“犯错误”。
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在教育中,适当应用宽容的手段,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憾比惩罚更强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错,就要给教师一个台阶下,其实就是给教师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给教师宽容,创设台阶是引导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契机,表面看来是“退一步”,而实质上是在“进两步”,使教育真正深入到教师心灵深处,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一种使教师在可接受的情况下“轻松”地感受到教育的艺术,其实宽容也很美丽。
四、通过教师的心理成长的学习,我也知道了良好的环境是教师心理成长的关键。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成长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成长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成长。
“教师问题行为的心理预防”应引起教育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这些处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教师不可否认,依然是这一社会中的高素质者,是社会的精英。但看了本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教师问题行为”又无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防微杜渐,教师们不仅要学会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且更要学会对“问题行为”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防患于未然,最终达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