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与认识
摘 要: 光的波粒二象性被发现之后,德布罗意由此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这二象性推广到物质客体上去,提出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本文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波粒二象性发展的简单梳理,阐述了目前自己对其的理解与认识。
引 言
量子论和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两者都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认识并对20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相对论以相对时空观取代源于常识的绝对空观, 量子力学则用以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为基础的概率来描述物质粒子的行为, 使物质粒子的行为具有了神秘的不确定性。经过课本上的知识的学习,我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总结与思考。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涉及对光的本性的不同认识。1672年,牛顿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了一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的论文。他认为光是由许多机械微粒组成的,提出了光的微粒说。19世纪托马斯·扬和其他一些人决定性的证明了, 光的粒子理论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光更应该是一种波。关于波,我们熟悉的一种特性是,干涉。托马斯·扬利用他的著名的双缝实验装置制造出两个光波源, 并观察到光也有类似的干涉图案。这样,在19世纪下半叶,光的波动说占了统治地位。
但是,没有过多久,19世纪末进行的一些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实验现象,不能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这些实验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而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的量子假说基础上提出的光量子假说,对光电效应成功地解释,又复兴了以前的光的粒子论。但这一次并没有否定波动说, 而是由此得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结论。
2.物质波
1923 年, 德布罗意在光有波粒二象性的启示下, 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 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动, 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 这种波称为相位波。存在相位波是物体的能量和动量同时满足量子条件和相对论关系的必然结果。 后来薛定愕解释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时称为,物质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是在没有得到任何已知事实支持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所以还只能是一种假说。1 927 年初, 戴维孙和革末通过电子束在镍单晶体表面上散射的实验,观察到了和X射线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图像,首先证实了德布罗意假说的正确性。同年G. P. 汤姆逊用多晶体薄膜做电子衍射实验,也观察到了和X射线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图像,实验观测和由德布罗意理论得到的结果非常一致, 这充分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再一次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德布罗意理论是正确的。 ? 以后, 人们通过实验又观察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实验证明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是正确的, 而且为物质波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3.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意义
(1)波长是物质波的特征量
由验证实验所得到的干涉衍射图样与x射线、光波对应的干涉、衍射图样的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微观客体具有波动性。测得的波长与理论计算相符,说明德布罗意公式是正确的,且波长是描述物质波的特征量。
(2)不确定关系
早先,人们曾用假想的电子单缝衍射实验,推证了用位置和动量描述微观客体的不确定关系。1961 年约恩逊完成的电子单缝衍射实验,把假想变成了现实。这相当于从实验上验证了不确定关系的正确性, 同时说明了单个电子的行为是无法测知的, 故不能用位矢和动量作为基本物理量来描述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
(3)粒子性
与物质作用时显示 在干涉、衍射实验的观察屏上或用探测器测量, 得到的微观客体总是以一个整体出现在空间的一个局域范围内,且具有微观客体的整体质量、动量、能量、电量等,这表明微观客体与物质作用时表现出粒子性。
(4)传播过程具有波动性
让一个一个单电子通过双缝, 最终能在观察屏上得到干涉图样, 表明微观客体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波动性, 且微观客体的干涉是自己与自己的干涉。
(5)波粒二象性的统一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单电子一次入射,在屏上只能得到一个点,绝不能得到任何衍射图样。单电子的多次入射,屏上无规分布点的集合将展现出有规则分布的衍射图样, 且与大量电子短时间入射的图样相同,说明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服从统计规律,没有单电子的波动性和相干性,就没有大量无规则分布的粒子性所表现出的衍射图样,而统计解释,,则把波粒二象性融合到同一微观客体中。
4.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微观粒子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那么微观粒子究竟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呢?
首先,让我们以对月亮的认识为例作个类比。月初时,月亮看来像是钩子;月圆时,月亮看来像是盘子。其实,它既不是钩子也不是盘子,而是像地球一样的球体。这一点直到”阿波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