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赤芍与白芍的道四地性研究-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中药赤芍与白芍的道四地性研究-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赤芍与白芍的道四地性研究-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药赤芍与白芍的道地性研究 中药赤芍与白芍的道地性研究 摘 要 赤芍和白芍是常用传统中药,其市场主流商品均来源于芍药Paeonia /acfiflora的干燥根部。赤芍为野生芍药的直接干燥品,主产于内蒙古、 黑龙江、河北等地;白芍为药用栽培芍药的去皮水煮加工品,主产于浙 江、安徽等省。为了探讨赤芍和白芍的道地性,本研究采用在本草考证、 产地调查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同为芍药来源的赤、白芍之 间,以及不同产地的赤芍或不同产地的白芍之间的遗传背景,化学成分 的差异。f主要结果如下: (1)通遗对现有本草文献的收集、考证,可以看出芍药分解为赤芍和白 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观点提出、应用发展、理论 完善和本草确立四个阶段。初步认为:赤芍与白芍在中医临床上的分别 使用可能始自唐代;现今白芍药材生产通用的“去皮水煮”的加工技术, 其产生应不晚于宋代。 (2)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用21条随机引物对来自11 个产地的43株有代表性的芍药样品进行RAPD扩增,并计算得出,芍药 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态位点比率为85.26%,基因多样度为O.1 66;其中野 生群体(7 7.61%)高于药用栽培群体(54.96%)及观赏栽培群体(61.76%)。 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芍药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29 5 0%, 基因分化系数为0.2 5 4;野生与药用群体之问遗传距离最远(0.3 6 3 2), 药用与观赏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0.097 3),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 ( RO.001)。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构建的聚类图中,芍药 种内大致分为野生与栽培两大类群。在野生群体中来自多伦的芍药单独 聚为一类;在药用栽培群体中产于安徽亳州的与产于浙江磐安、缙云的 芍药各聚为一类。 (3)从芍药的1 3个野生产地和3个主要药用栽培基地取得代表性样品, 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首次同时分离、测定了其中的4个活性成 分:芍药甙、D一儿茶精、苯甲酸和没食子酸。结果:野生来源的芍药根 (赤芍)中芍药苷的含量为6.4%一1 0.3 2%,D一几茶精的含量为0.05% 一0.21%,没食子酸的含量(除黄龙外)均小于0.05%或未检出。与之不 同的是,药用栽培来源的芍药根中没有检测到D-儿茶精,芍药苷的含量 为3.1%一6.0%,没食子酸的含量都大于0.07%。同样条件下,由药用栽 培芍药加工而得的白芍中也未检测到D一儿茶精,芍药苷含量仅为1.7 培芍药加工而得的白芍中也未检测到D一儿茶精,芍药苷含量仅为1.7 3 %一3.8 3%,没食子酸含量仍在0.056%一0.075%,苯甲酸只有0.009%一 0.072%。另外,在不同产地的赤芍中,内蒙古多伦赤芍所含的芍药苷、 D一儿茶精、苯甲酸和没食子酸均较高,而辽宁西丰产的赤芍中D-JL茶精 和没食子酸的含量较多伦赤芍降低了50%以上,黑龙江黑河、克山、桦 南所产赤芍中则均未检测到没食子酸。对比同一产地加工前后的白芍中 化学成分的变化,去皮水煮后,苯甲酸几乎消失,芍药苷与苯甲酸的含 量比从36倍上升到1 6 5倍,没食子酸与苯甲酸的含量比也由0.7 2倍上 升到7.2 5倍。从各组份间的比例关系还可以看出,不同产地、特别是道 地(亳州、缙云、磐安)与非道地(黄龙)的白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有所 不同。在道地产区,芍药苷含量是苯甲酸的1 6 5倍,没食子酸含量是苯 甲酸的5.22倍;在非道地产区,前者只有52.84倍,后者仅为0.95倍。 (4)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定了来自1 8个产地的90 份赤、白芍样品,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特征峰指认和比对分析 (compa re)。结果:芍药野生品与栽培品之间存在明显区别,野生芍药 根(赤芍)在1 621 CIII 1、1 448 cm 1、1 31 7 cm一、1 051 cm~、780 cm、517cm。1 有较强的吸收峰,而栽培芍药根除了在1626 om一、1 02 2cm。有较强的吸收 峰外,在11 5 5cm~、1079cm‘÷、930 cm~、860 om~、762 cm~、577 cml、 51 7cnl 1处也有明显的吸收峰。将栽培芍药根的加工品(白芍)与未加工 品的红外光谱图进行比较,主要吸收峰的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仍在 1 626cm 1、11 5 5cm。。、1079cm 1、1022cm~、9 30cm~、860cm~、7 62cm 1、 5 7 7C11/1、51 7cm 1处有较强的吸收峰,但某些吸收峰的相对强度有所改 变,使得与未加工品相比,白芍与赤芍的整体谱图相似系数略有增加。 从不同产地的赤芍药材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