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患沟通学教学案例 国外有资料显示:在综合医院门诊的患者中,心身疾病患者约1/3,神经官能症患者略低于1/3,其余的才是躯体疾病。占1/3的心身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依赖于医务人员针对诱因的治疗、医患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有效沟通。 在临床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医患沟通是通过两种水平实现的: 一种是在技术水平上的交流,技术好的患者就多一分信任,为此医务人员应该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用高超的技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另一种是在非技术水平上的交流,这一层面的交流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如良好的医德、融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等会使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 1994年,丹阳市一对青年男女到当地卫生院进行婚前体检。接诊的妇科医生唐突的问了一声,你以前怀过孕吗?女青年十分纳闷,立即回答说没有。该医生又信口开河地冒出了一句,没怀过孕怎么有妊娠纹呢?女青年急忙解释说:自己原来比较胖。由于卫生院的条件所限,诊室与待诊区只是用屏风相隔,不料医生的这些话被等在屏风外面的男青年听到了,此时的男青年顿起疑心,好像五雷轰顶,不仅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而且坚决退婚。蒙受不白之冤的女青年,为了自己的声誉,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拿起了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 经过法院审理,最后判决医疗机构赔偿原告2400元,并由卫生院和责任医生向原告赔礼道歉。法院认为医生的问话超过婚检的范围,属非法行为。 案例2 某女,22岁。某日深夜忽感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在父母的陪同下到某医院急诊就诊。首先由外科医生接诊,查体贫血、休克前期表现,腹部有压痛、反跳痛,但肌紧张不明显。医生为了排除异位妊娠的可能性,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过性行为?该女因父母在场便矢口否认。医生嘱患者留在急诊观察。随后患者腹痛加剧,并有休克症状,医生立即给予抗休克治疗,剖腹探查术确诊为输卵管异位妊娠合并内出血。患者出院后以“医院误诊、致使没有得到积极的救治”为由,将医疗机构诉至法院。 案例3 患者王某,因骨科疾患住进某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前,患者家属履行了点名手术的相关手续。术日,家属随手术室的接送人员一起护送患者进入手术室。在等候手术的过程中,家属始终没有见到被点名的专家进入手术室,术后患者清醒后也回忆说,专家没有给自己做手术……。患者家属在复印病历时却看到手术志“术者”一栏上居然有这位专家的签名,此时家属的第一感觉就是签字有假,由此引发纠纷。 庭审过程中,法官应家属的要求,请求有关部门对专家的签字作了笔迹学鉴定,结论确为专家的亲笔签字。 案例4 患者农民,因咳嗽、发热到某省一家三级医院门诊就诊。患者进入诊室后在接诊医生的一侧坐定,而这位接诊医生却将自己的座椅向后撤了一下,拉大了与患者的距离,这一举动被陪同患者的家属看在眼里,一个简单的举动,不禁使患者和家属将挂号员的大声“呵斥”、等候就诊时医务人员带着亲朋好友提前看病、分诊护士回答患者问话不耐烦等情节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些不快使患者和家属感到被歧视,随后对医务人员进行投诉。 案例5 外埠一名53岁的女性患者,因突发下腹痛急诊就诊,妇科接诊医师查体发现盆腔包块,医嘱患者憋尿接受腹部B超检查。患者在B超检查过程中突发剧烈腹痛、血压下降,急送手术室抢救,但终因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这家医院负责纠纷接待的工作人员在听完家属的投诉后说:请家属放心,我们会给家属一个满意的答复。正是“满意”二字,使得此纠纷因患方难以满意而长期不能解决。 案例6 患者李某,因产后大出血送入某三级医院救治,病情好转后带药出院,医生叮嘱患者定期门诊复查。此后李某在门诊确诊为“席汉氏综合症”,用激素替代治疗。但门诊病历中并没有该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治疗的医嘱,医生也没有向患者交待。之后患者多次自行停药,致病情加重。 患者将医院告上法院,在法院的委托下,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为医院无过失行为,医疗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法院认为,患者确诊后,医院没有履行告知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激素的义务,患者因为医生没有告知持续服药的重要性而多次自行停药,导致脑器质性损伤的损害后果。最后法院支持了患者2万元赔偿的主张。 案例7 64岁的朱大伯在与家人团聚时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和大汗淋漓,被紧急送到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医生经检查疑为心肌梗死,劝朱大伯去上级医院住院进行治疗。朱大伯及家人以既往有类似情况、经过输液治疗就可以好转为由,要求输液后回家休息。医生经劝告无效,就让患者输液后回家了。但不久患者病情再发,当家人将其送进医院抢救时,终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后,患者家属就以耽误患者治疗为由,把这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告上了法庭。法庭上,医方很有把握的拿出了朱大伯和家人拒绝住院的签字,举证自己的医疗行为并无过错,辩称因社区卫生服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