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改性方法的专利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改性方法的中外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剖析了国内外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改性技术的整体发展状况,并梳理了聚偏氟乙烯膜表面改性方法的发展脉络,希望为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膜;PVDF;表面改性
1前言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流体分离技术,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节能耗、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膜分离技术可选用的膜材料较多,其中聚偏氟乙烯以其优良性能广泛用于分离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表面能低,膜的润湿性很差,强疏水性导致纯水通量通常很低。因此,通过各种改性方法提高膜的亲水性从而延长使用寿命、避免膜污染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膜表面改性在不影响膜材料内部性能的情况下,对膜表面进行修饰,成为目前膜改性研究的热点,膜表面改性主要分为膜表面的物理改性和膜表面的化学改性。
2PVDF膜改性技术分类情况及技术发展脉络
2.1膜表面的物理改性
膜表面的物理改性最常用的方法是表面涂覆。表面涂覆改性通常是通过氢键等特殊的相互作用在膜表面“覆盖”一层改性物质的过程。复合改性后的多孔膜既具备固有良好性能,又有改性表面,使膜结构与性能都非常理想[1]。该技术随时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改性物质种类的不断扩展、创新。
WO2009US50150在PVDF膜表面涂覆多巴胺,提高了膜的水通量、亲水性和粘污性;CN201110139180在PVDF膜涂敷TiO2纳米颗粒,改善了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能力;CN201110415045在PVDF膜表面涂覆乙烯醇链段的聚合物,避免了堵孔造成的通量下降;CN201210158862在PVDF膜表面涂覆两亲性共聚物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无规共聚物;CN201210262889在PVDF膜表面涂敷直径在1-10nm的纤维素纳米晶体,有效吸附水中的余氯和重金属;CN201210329689通过碱液对PVDF膜表面处理,后涂覆单壁碳纳米管,提高了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能;US201213422255在PVDF膜表面涂覆取代酚、多环化合物;CN201310135756在PVDF膜表面喷涂含有疏水纳米粒子、胶黏剂和稀释剂的喷涂液,改善了膜蒸馏处理高盐废水过程中的污染问题;CN201310344070在PVDF膜上涂覆二氧化钛前驱体溶液,得到表面牢固负载TiO2薄膜的高性能超滤膜;CN201410003870先在PVDF膜上涂覆一层羧甲基壳聚糖水溶液,再浸涂一层氧化石墨烯交联溶液;CN201410182476在PVDF膜表面涂覆带正电荷Cu(OH)2或Zn(OH)2纳米线和明胶;CN201410604794在PVDF膜表面涂覆盐酸多巴胺和硅烷偶联剂;CN201510342425在PVDF膜表面涂覆多巴胺后再置于银氨溶液中,借助聚多巴胺的粘合作用,将纳米银结合在膜表面和膜内部。
2.2膜表面的化学改性
膜表面的化学改性主要分为表面接枝改性、辐照改性和等离子体改性,关于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最多。日本和美国在1985-1986年采用表面接枝改性、辐照改性和等离子体改性的方法在膜表面接枝小分子(甲基)丙烯酸,后续对这些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待接枝的物质种类趋于复杂,改性步骤增多[2]。
2.2.1表面接枝改性
表面接枝改性的优点在于不改变膜材料的本体性质,改性变化只发生在膜表面薄层,膜表面与被接枝高分子链之间形成较为稳定的化学键,此改性效果更加持久[3]。
2000年以前有关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其方法主要是在膜表面接枝简单的单体化合物,如UPVDF膜表面接枝甘氨酸;UPVDF膜用碱液处理后,以过二硫酸钾为引发剂接枝丙烯酸,提高PVDF膜的抗污染性;随着膜改性技术的发展,研究者逐渐对膜表面接枝改性方法进行改进,趋向于使表面接枝改性后的膜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如CN2004100199931在双烯类交联剂和过硫酸钾引发剂作用下,接枝丙烯酸,制备了pH值敏感的偏氟乙烯膜;CN200410098813在加热或UV光引发下在PVDF膜表面接枝丙烯酸酯,制备了表面形成含温敏性能的聚异丙烯丙烯酰胺和模板印迹的PVDF膜;CN201010163744在PVDF膜表面接枝上温敏性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然后接枝亲水性的聚乙二醇;CN201310273610接枝[3-(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二甲基(3-硫代丙基)氢氧化铵内盐,提高了膜的亲水性能;CN201410253444在膜表面接枝小分子的PEG(200)或PVA,有效阻隔了有机物的吸附和沉积;CN201410480199用银离子溶液浸没在表面接枝两性离子的PVDF膜,提高了PVDF膜的自清洁性能、抗菌性能、亲水性
文档评论(0)